界河的形成,還要往宋朝的前邊推一推,趙匡胤陳橋兵變以前,海河南麵是後周,統治者叫柴榮。他在公元959年,從滄州治水道督軍攻打遼國,遼國放棄幽州寧州等十六州,逃到北方,(天津屬寧州,還有幽州的一部分。)後周取得了南燕的全部土地,為表示要稱雄稱霸,把河北的益津關叫霸州,瓦橋關叫雄州(現在的雄縣霸縣)。柴榮打下了地界,到了宋朝主要是守著,守著這塊地的人,就有楊家將。在靜海縣的地名裡,還有遺存,如“望兒莊”(佘太君望兒,現在叫王二莊),“六郎村”(楊六郎)等。當地的老人們都會講楊家將的故事,什麼“穆桂英掛帥”“十二寡婦征西”等。有趣的是這地方人,(也許包括京津河北)做遊戲,有個比輸贏的法兒,手裡比劃著“拳頭、剪子、布”,嘴裡喊著“天下太平,你輸我贏。”
直沽寨是天津中心城區第一個有文獻記載的地名。直沽是指沿運河和海河沿線由漕糧水運碼頭、糧倉等組成的區域,西北至北倉、武清楊村一線,東南至大直沽一帶,核心區域為三岔河口金家窯至東北角地區。當時,金國所轄燕京地區經濟繁榮,運河發揮了積極作用,而這條運河是金章宗完顏璟主持建設的,也正是由於這條新運河的開鑿建設,直接催生了天津這座城市。
金章宗時期,中都(北京)地區的百姓、駐軍、官員數量劇增,僅糧食一項每年就需要五百萬擔以上。金朝建立之初,通往燕京地區的漕運水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經寶坻入海的蒼頭河(潮白河的前身),主要接納由遼東和冀東等地運來的糧食。另一條是隋代開發的永濟渠故道,接納由山東、河北、河南等地運來的漕糧。
1164年8月,山東秋糧豐收,大批漕糧要經永濟渠運入京師,但到10月糧食還未運到,於是金章宗完顏璟決定並親自監督開鑿潞水通州漕渠。該工程將向西經勝芳、霸州、永清、固安進中都(北京)的航道,改為折向東北與新開通的天津河(潞水)結合,連接處即是天津的三岔河口。新漕河開通後,十天左右即能將漕糧運至京城。這種開挖結果和水文條件使三岔河口一帶衝擊成一個地勢較高的河套。因與霸州信安比鄰,故名“信安海壖(ruán)”。以後這一地區出現了直沽的稱謂,也形成了海壖為樞紐,燕京為終點的漕運網絡。貞佑元年(1213年),蒙古軍隊在成吉思汗率領下包圍了中都。為防禦需要,金宣宗貞佑二年,武清巡檢完顏佐被任命為都統,柳口(現楊柳青)守官完顏咬住被任命為副都統,戍守三岔河口的直沽寨。1215年蒙古軍隊占領了金中都後改稱燕京,直沽寨無需駐兵,成了一個單一的漕運中樞。
忽必烈遷都燕京,修建都城元大都(現北京)後,人口迅速增加,到1270年,已達40餘萬,漕糧供給成為非常緊迫的任務,在此背景下,直沽作為連接海運和河運的樞紐,迅速繁榮起來。為適應社會發展,元朝於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為海津鎮”。由直沽寨改為海津鎮,有兩大變化,一是寨的取消,說明了這個地區軍事功能消失;二是說明這個地區已經具備行政管理的功能。海津鎮的設置在天津城市發展史上有裡程碑的意義,表明這一地區開始向城市邁進。
天津有兩座天妃廟,東廟在大直沽,西廟在三岔河口的小直沽,都建在元代,但誰的年紀更大難以說清,具體修廟時間沒有準確的文獻支撐。元朝至元16年(1279年),三岔河口處建立了一座國家級的糧庫——廣通倉,故此處也是漕運的中樞。
公元1400年,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從北京起兵,在天津渡口沿古大運河南下,從自己的侄子手中奪得皇位,史稱“靖難之役”,這場戰爭持續了四年,朱棣成為皇帝後為了紀念他成功的始發之地,將當時的海津鎮改名為“天津”。1404年12月23日(距今615年),明成祖朱棣賜名“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意思為“天子經過的渡口”,同時築城設天津衛。
公元1404年12月23日,這個時間也是文獻記載的準確的天津建城時間。明成祖並下令設立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在當時統稱“三衛”。“衛”是明朝的軍事建製,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以拱衛將建立的京師和維持當地的安全。
管天津叫天津衛,是因為「衛」是明代的一個軍事編製,就像現在分師級單位、排級單位、旅級單位、團級單位一樣,明代從大到小的軍事編製是鎮、路、衛、所、營。
「衛」這個稱呼,很多城市都在用,比如說威海衛就是一個軍事地名。天津之所以也叫天津衛,是因為它是燕王朱棣在天津以他渡河之地命名的一個軍事基地。
但它軍事防衛的意義發揮的作用並不是很大,天津就是中國首都的門戶,天津城市的主要的意義就在於它是中國首都的最前沿、入海口的最前沿,就像它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津門一樣,是一種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在中國近代100年以來,隻要是爆發戰爭,天津和北京的命運就是連在一起的,你打敗了我必敗,基本上防不住。因為天津到北京之間沒有山,所謂的防禦就是在平原開展戰爭那是沒問題的,但中間沒有什麼起天塹作用的阻擋物,戰爭一旦展開,一旦一方抵禦不住,那馬上就波及到北京。
就比如當年打第二次鴉p戰爭的時候,清政府任命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為欽差大臣率領自己的蒙古鐵騎在天津進行大規模防禦。第一個防禦部署就是把天津溏沽的炮台修得特彆好,固若金湯。第二就是在天津外圍修防護溝,形成大規模的就是所謂外圈用水連起來的防禦體係,現在被填平了的牆子河就是當年的防護溝,但最後也沒有達到實際上的效果。英法聯軍把天津拿下來直接就奔北京了。當年八國聯軍進北京、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圓明園,就是從天津登陸。到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日軍也是選擇在天津登陸。又比如1949年平津戰役爆發的時候,國民黨也是負隅頑抗,國民黨當時還在四周維修了非常堅固的防禦體係,有城壕,有厚厚的高牆,還有公路,都是聯通在一起,體係非常複雜。因為它不存在所謂的戰略天險,所以這就造成了不存在所謂說天津在軍事上的意義,天津的「衛」實際上並不是「守衛」的意思,隻是明代留下來的一個軍事編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