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看出這個名叫偃師的匠人及公輸、墨子等人都已夠著了那個叫科技的學問,雖然那時還未有機器人這一名稱,偃師製作的能說會動的人形物應該稱為“機關人”或“傀儡人”,但是這已經屬於機器人的範疇了。
中國機器人最早的記載,恐怕就是黃帝與蚩尤的那場史前大戰,為對付蚩尤布下的霧陣而發明的指南車,車無論怎樣前進、後退、轉彎,木人的手一直牢牢地指向南方。後世對指南車的真偽一直有爭議,但東漢張衡,魏馬鈞,南朝劉宋劉格,南齊祖衝之都曾複製或者得過指南車。
秦漢之際,出現了能演奏各種樂器的銅人。據西漢劉歆撰《西京雜記》:漢高祖入鹹陽宮,見宮中有“銅人十二枚,座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築笙竽,各有所執,皆點綴花繰,儼若生人。筵下有二銅管,上口高數尺,出筵後,其一管空,一管內有繩,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紐繩,則眾樂皆作,與真樂不異焉”。
這12枚銅人,在繩索拽動空氣鼓吹之下,能演奏出與真樂一樣的各種聲音,可見其構造已經比較複雜。又據《漢書·陳平傳》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自昔傳雲”漢高祖困於平城,陳平“即造木偶人,運機關舞於陴間”,乃傀儡子之始。
《三國誌·魏書·方技傳》裴注引傅玄記“天下之名巧”扶風馬鈞“三異”,其三為:“設為女樂舞象,至使木人擊鼓吹簫;作山嶽,使木人跳丸擲劍,緣檀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暑,春磨鬥雞,變巧百出……馬之巧,雖公輸般、墨翟、王爾,近漢世張平子,不能過也。”
古代機器人有一部分也用於殺傷敵人,如明代焦周著的《焦氏說槽》中記述:“近有發陸遜墓者,叢箭射出。又聞某墓,木人運劍殺人。”此外,在《史記》、《山海經》及趙無聲的《快史拾遺》等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中國古代機器人的程序桉古籍記載大致可分為固定程序的和可變程序的機器人。
稍後,還有一些佛經提到“機關木人”,如西晉月支沙門法護譯《生經》卷三《佛說國王五人經》第二,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盤經·如來性品》第四之二,東晉譯本《華嚴經·菩薩明難品》第六,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解了諸法釋論》第十二等等。初期的佛教傳揚不易,所以常依附於黃老道教而行。兩晉時期為格義佛學盛行之際,在當時的先秦古籍中,必定已經有了類似機器人的說法,才會在翻譯佛經時出現這個術語,否則人們是難以理解的。”
說到這裡刑燦不自覺地撿起一塊人俑碎片,放在手中輕輕碾了碾,又湊到鼻子前嗅了嗅。
“這麼說來,這兩個東西就是傳說中墨家機關術中一種嘍?還真是精巧。想不到古神門已經擁有了這般科技,我想這也能算的上人工智能了吧。”刑燦說著望著裡麵精巧的齒輪入了神。
“額……其實也不是,你說的那個人工智能,就連股神也未曾觸及,古神們所掌握的類似人工智能的技術隻是將生物的記憶上傳到計算機中,然後模擬生物的思維。”姬淮又將自己手中的碎片遞給刑燦。
刑燦打眼一看,那瑩白色金屬片上附著著一層粘稠的組織物,用手一戳非常黏膩,不像是用來潤滑機械的油脂。
“那這小東西是怎麼擁有自主意識的,難道是?”刑燦說著將碎片又湊近了些看看。
一種熟悉的味道陡然鑽進了他的鼻腔。
“這……這是人類細胞組織?”刑燦驚奇的發現。
“沒錯,準確的來說這應該是人類的腦組織,製作這個人偶的人應該是用手術的方式將一顆完整的人腦摘下來,然後再放進某種特製的培養皿中。
之後在將大腦與機械組織相連,這樣既擁有了強悍的體魄,也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並且他們還在人腦的下部加裝了一個電子腦,用來學習模擬人作出的動作。
這樣在你遭遇攻擊時便不用大腦作出判斷再給身體下達指令,直接通過電子腦操縱身體,就像專業運動員的肌肉記憶一樣。”姬淮說道。
“我去,這麼神奇,簡直就像做夢一樣,不過我覺得他們的實力也挺一般的,隻要摸清楚他們的共攻擊規律,估計他們連兩個普通的武士都打不過。”刑燦兩手一攤說道。
姬淮搖搖頭,像是看小孩子一般開著刑燦,開口道:“你這就錯了,我們神裔組織與人類誰會不同,對於我們而言人口才是第一生產力。
但是你也知道,神裔人口與人類相比可能還不到十萬分之一,也就是說十萬個人裡才有一個神裔,並且還來自不同組織,甚至好多人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神裔。
可與之相對的,神裔社會越來越活躍,無論是進行研究還是調查,都需要大量的人口,神裔人口是非常精貴的,死一個就少一個。
看著人俑就不同了,他根本不需要自然生產,也不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隻需要將人腦移植到機械體身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