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年間(公元178年-184年),公孫瓚的機會來了,涼州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征調幽州三千精銳騎兵,任命公孫瓚為統帥,前往討伐叛亂。

好巧不巧的是,行軍到薊中時,漁陽人張純勾連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進行反叛,公孫瓚轉而率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在遼東石門公孫瓚擊敗張純等叛軍,公孫瓚也因功被封為破虜校尉,封都亭侯,兼領遼東屬國長史。

這直接奠定了公孫瓚在幽州的根基!

此後,公孫瓚鎮守邊陲,威震塞外,因手下騎兵皆乘白馬,善於騎射,相互間為左右翼,號為白馬義從。

每次對外族作戰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一樣,烏桓等外族都非常害怕公孫瓚,互相通告,千軍萬馬避白馬長史。

中平六年,朝廷封公孫瓚為薊侯。

公孫瓚今後的死敵袁紹憑借四世三公的影響力,此時也不過是一個校尉,而公孫瓚已是列侯,完全是天胡開局。

憑借這樣的根基穩紮穩打,公孫瓚就算不能稱霸天下也至少能割據一方。

然而曆史走向卻讓人意外,公孫瓚先是在與袁紹爭奪冀州的界橋之戰中輕敵,自忖手下是所向披靡的幽州突騎,兵力占據優勢,輕視袁紹兵少。

一時激動直接秀了,結果被袁紹埋伏的弩兵給陰了。

後麵又因和上司幽州牧劉虞不和,手起刀落就把劉虞乾了。

問題就在於劉虞這老小子在幽州乾的不錯,官聲挺好。

殺了劉虞之後公孫瓚明麵上是得到了整個幽州,但暗地裡也逐漸失去了人心。

隨後在與袁紹的征戰中屢戰屢敗,公孫瓚慢慢地失去了進取之心,退守易京,屯了不少糧食,挖戰壕築營壘,整天和妻妾們嬉戲享樂,和部下也疏遠了。

最終在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199年,袁紹設計埋伏公孫瓚,公孫瓚大敗,麵對局勢已經無可挽回,公孫瓚引火自焚,結束了他的一生。

陳安在重生前最喜歡的就是東漢末年分三國這段曆史,每次想到公孫瓚一手好牌打的七零八落不禁唏噓!

“我陳安以後就是公孫瓚了,既然給了重活一世的機會,絕對不能重蹈覆轍,一定要改變敗亡的命運,為這天下為百姓做些事情,讓這天下再無昏君之政、胥吏之虐、善民之冤!”公孫瓚的眼神充滿堅定。

當今朝綱失統,董卓霸權,明目張膽行廢立之事,禍亂宮闈。

即將奔赴的諸侯會盟便是天下割據、相互攻伐的開端,天下割據則為亂世,亂世則必出英雄。

想要在亂世開創一番事業,首先要有一塊根據地,所幸的是公孫瓚身為北平太守,地處幽州要地,根基已經有了,其次是人才,謀臣猛將多多益善。

公孫瓚縱觀手下文武,難以有能和郭嘉荀彧、關羽張飛一較長短的人才。

曆史上僅短暫擁有的猛將趙雲趙子龍目前還在常山老家,尚未投入麾下。

突然,一陣急促由遠及近的腳步聲打斷了公孫瓚的思路。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