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害怕殺袁紹的結果影響太大,激起那些世家大族的反對,隻能放走他還不得不封了個渤海太守來安撫那些世家大族。
再說那曹操,其本是宦官之後,不為士族所喜。但隻身刺董、矯詔討董,忠義之名人儘皆知,所以在討董起兵後沒多久便兵多將廣,智囊如雲,這也是他後來能和袁紹硬碰硬的底氣。
還有劉備,雖一開始隻是織席販履之徒。但憑借著漢室後裔、仁義無雙之名,所到之處百姓無不歸心,聯吳抗曹,橫跨荊益,也能有三分之天下。
公孫瓚雖然在一開始身居北平太守,白馬義從威震塞北,但那完全是靠自身勇猛拚殺搏來的,身後並沒有像袁紹那樣底蘊的家族支撐。
他出身不顯赫,毫無優勢,在中原知名度也不高,缺乏門閥士族的支持,也就沒有什麼能人來投靠追隨他。
相較於曹操、袁紹麾下謀臣武將之眾,可憐曆史上公孫瓚到死手上也沒有能拿的出手的人才。
這也就導致曆史上公孫瓚跟袁紹對決,雖然在一開始占據優勢的情況下,卻由於謀士武將等人才資源比不上袁紹,屢戰屢敗,最終導致兵敗自焚。
這一世公孫瓚不想重蹈曆史之覆轍,首先就是要從這諸侯討董開始揚名天下,把仁義之名傳於四海。
名聲有了,後麵的事也就容易了,收納人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到時坐看諸侯間相互攻伐,公孫瓚則緩緩蠶食天下,待實力積攢到一定程度,天下可一戰而定。
想到這兒,公孫瓚起身出列道。
“瓚雖不才,願為盟軍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