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才思敏捷的人,在經曆這種尷尬的問題時,往往都會選擇用巧妙的方式應對過去。
那種急中生智下的故事固然動人,但說到底也隻是小聰明罷了。
該解決的問題仍舊停留在那裡,根本就沒有實質上的改變。
這就好比中原諸國的國運維持到現在將近有兩千年的時間,而這兩千年裡來,製度上卻沒有本質上的改變,權力仍舊掌控在世家手裡一樣。
這是因為不想改變嗎?
是的!
包括皇家在內的各大家族,都不想改變現有的權力結構。
改變意味著風險,意味著家族很有可能落寞。
作為既得利益者,沒有人願意承受這種風險,所以就變成現在這樣。
不過說起來,倒也不是完全沒有變化。
至少,科舉製的出現改變了趙國和大秦,在社會結構上出現較大的變化。
科舉製是從趙國那邊傳過來的,具體是怎麼出現的,沒有人知道。
大秦隻知道趙國因為科舉製強盛過很長一段時間。
而作為鄰居,大秦不得不跟他們學習,在各大世家的讓步之下,將科舉製度複刻到大秦的體係當中。
在此之後,大秦、趙國這兩個國家國力日漸昌盛,直接楚、燕甩到身後,自此一路絕塵,形成秦、趙兩家獨大的局麵。
而這也是霍東錐離開楚地,來到大秦的最重要的理由。
楚國的世家牢牢把控朝政,已經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
彆說是改製了,就連科舉製都被他們拒之門外,根本就沒有進行變法的土壤。
那是一個真正由世家掌控的國家,百姓的地位和豬狗沒有什麼區彆,簡直“傳統”到了極點。
哪怕明知大秦正在不斷地壯大,他們也不想做出任何改變,增強自身的實力,這就是楚國的現狀。
他們是不想變強嗎?
不是!
他們隻是害怕改變罷了。
害怕一旦開始變法,就會像大秦一樣,世家的統治力會急劇的下降。
楚國的全體世家一起綁架了楚國朝政,哪怕楚國的國君有心壯大國家也無從下手,隻能任人擺布。
說到底,當皇帝的都是可憐人,都想擺脫世家的控製,但又找不到切實的辦法來尋找突破口。
隻不過大秦這邊要稍微好上不少,至少秦天有一定的操作空間,可以慢慢地稀釋掉世家對朝廷的影響。
而楚國那邊則是徹底沒救了。
除非破而後立,否則這個國家也就這樣了,等著被秦、趙瓜分就完事了。
這不得不說又是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現實是那麼的殘酷,同時又讓人無可奈何。
當秦天他們離開了競技場之後,原地解散了羅子京跟徐孟卿兩人。
隨後,剩下的人一同進入皇宮,來到養心殿。
秦天先是讓蘇訓誌在偏殿等候,而其他人則是在主殿商量政務。
至於討論的內容,當然是霍東錐這一次的貿易行動了。
“朕直接透露一個底線給你,大秦至少需要五千匹戰馬,以及三千匹馱馬!”
“一匹戰馬大秦最多給五十兩白銀,多了一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