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這一設計非常巧妙,從外頭看,不過像是普普通通的城牆而已,但是打開城門往裡走,一時卻找不到真正的入口。最重要的是,這甕城不全是圓形,也不像是方正形狀。走進去,感覺像是進了迷宮,不熟悉的人是找不到方向的。
這樣空間不是特彆大的地方要建造這樣一座風城是需要一份精心設計的。
甕城,在我們現在的相關史書裡的記載,那可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禦設施之一,可以加強防守。
可是白芙蕖所設計建造的這一甕城,是在子山鎮中後方,和古代史書材料裡記載的是有些出入的。不過也有相同之處,她這個甕城兩側,也是與子山鎮的城牆連在一起建立。這個是城牆的一部分,可也是一個迷惑敵人的第一道防線,也同樣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
和一般的甕城不同的是,白芙蕖這一甕城城門,與她所建造的中部防守城門在同一直線上。當然,這個的效果,也是用來防止攻城槌等武器進攻的。可是,這個的效果,和通常甕城的不能相提並論,因為子山鎮的地勢有關。
子山鎮越往東北的方向,就越狹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城門建造和防守城門不在同一戰線,就會導致他們自己人後退起來受到很大的阻力。所以,白芙蕖當時就特意找人問清楚子山鎮的地勢地形,才做了如此的改變。
也就因為子山鎮的地形原因,這一甕城不僅設置在偏東北的中後方。更是主要設在進入小鎮主城們的右側麵,從而也更增強防禦能力。
其實真要說起來,白芙蕖不僅將甕城設於城門內,還在城體上設置了甕洞,也就是藏兵洞。這樣一來,不僅大大加強了城門的防禦能力,還可以用於平時屯糧,可以解決鎮屬大營數萬將士們的衣食住行。
白芙蕖之所以能建造這樣一座甕城,和前世的經曆分不開,她前世是生在南京城長在南京城。我們都知道,南京是古都,這裡也有著不少古建築,比如南京正陽門外的甕城。
而白芙蕖對這個甕城,是在了解不過了,她和妹妹從小就是在牆根底下跑著長大的。且不說這裡的一磚一瓦是不是多熟悉,但至少這座城對她來說,是爛熟於心的。
所以,參照著記憶中,有最多和妹妹的美好回憶的這座城,白芙蕖設計出了子山鎮這座更為獨特的甕城。
子山鎮的東邊是懸崖峭壁,所以子山鎮可以說是很危險的地方,卻也可以很安全。白芙蕖充分考慮到這座懸崖的因素,甕城的第一道城牆在建造時,東西跨幅長達五千米,上有垛口兩千餘個。
為了防守作用達到最好,這第一道防禦城牆,白芙蕖當時和白瑞恭商量再三,還是選用了糯米石灰漿,甕洞則是選用了桐油拌合石灰膠。而之後的城牆,在最後一道城牆之前的幾道城牆,都是采用這些材料。隻有這最後一道城牆,白芙蕖選用的是整齊的條石、塊石和大城磚包砌。
這最後一道城牆之所以采用這麼堅固的材料建造,自然因為它是甕城的防禦主體,!必須交更為堅固才行。這一城牆相比之於第一道城牆要短也要矮了許多,相較城牆稍低,統一低了十塊磚,高差為不到一米。但是牆底更加厚實堅固,牆厚程度,大致是左右牆與城牆尺寸接近。
外牆上部建築設有箭樓,所以寬度頗大,比之城牆寬了一倍之多,就好像一個巨大的台基。甕城外側牆上,所建造的箭樓之高大,和這一道城牆內部的城樓內外對應。而箭樓之下,又開辟門洞,與城門洞內外相對。牆頂的內緣設有一米高的女牆,外緣設雉堞,有上萬個垛口。
沿著這一城牆構築了敵台上百座,更設有十座城門,城門上依然建有城樓。兩牆相連接處,建有坡道或者階道,有的就處理為中間坡道,兩側階道之形。有的兩側垛牆,則處理為斜上之形。
和第一道城門之間,建有三道城牆。在這三道城牆中,最為中間的這一道城牆上,還增築三座箭樓。而為了使甕城得到進一步掩護,在第一道和第二道城門附近,構築有大敵台。
而為了加強城角的防禦,各城角都建有角樓。為了加強整座甕城的防禦,又在子山鎮中段,甕城城牆外挖有中心護城河。甕城西麵的中心位置,還建有鐘樓和鼓樓,建有敵台上百座,強度稍次於內城中間幾道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