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薑玉樓在《延河》發表一首詩,如果《延河》印刷了一千冊雜誌,他除了有兩百元的基本稿酬外,還有兩元的印數稿酬,總計兩百零二元。
在70年代末,國內能拿印數稿酬的少之又少,這個數字雖然不多,但卻是一種榮譽。
這算是延河文學對他在詩歌領域的一種認可了,對他在文壇的名聲有著正麵影響。
於是,薑玉樓在回了幾封信後,開始考慮寫哪幾首詩了。
當然,他要發表的話,還是會考慮網紅詩的。
因為後世可以說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已經沒有文盲存在了,能在中青年群體中產生影響的詩歌,本身就是精品中的精品。
放著精品不抄,他豈不是有什麼大病。
隻是,選誰的詩還需好好考量。
之前,他寫的兩首詩,《山木》的原作者是Littlesen,起初發表在燕大的BBS,然後紅遍網絡。
《十誡詩》是以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一首情詩翻譯版為基礎,又由後世的網民幾經增減,才有了他發表的最終版。
這兩首詩都是探討情的,可見,情之一字最為感人,也最受當下時代文學青年的歡迎。
而後世有一位詩人的作品恰好對情的探討非常深刻,加上作品很有倉央嘉措詩歌的味道,其作品被誤認為是倉央嘉措的作品。
這位作家就是當代女詩人紮西拉姆。
後世,馮大導演的電影《非誠勿擾2》捧紅了一首小詩《見與不見》。
片中李香山的女兒在父親臨終前的人生告彆會上送他的詩。它探討了愛與生命兩大主題,內斂而深情,不少觀眾熱淚盈眶。
其作者一度被傳為17世紀著名詩人倉央嘉措,其實原作正是紮西拉姆。
而《見或不見》的本名則是《班紮古魯白瑪的沉默》。
“就這首詩了。”薑玉樓有了決定。
他決定寫這首詩,除了意境深遠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通俗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