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3章(2 / 2)

陳愷歌和張億謀對視一眼,心裡鬆了口氣。看來,他們拍的電影並不差,最起碼有掌聲,他們也沒有聽到批評聲,更沒有看到有人中途離場。

《黃土地》放映之後,他們開始關注起輿論。

在戛納電影節,比較權威的雜誌是《每日銀幕》。

這份電影節場刊,作為戛納電影節的官方喉舌,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度報道,引領著影迷們探索電影的魅力。每一頁都彌漫著濃厚的電影氣息,觀影日程精心策劃,放映影片的介紹引人入勝,影人的獨家采訪更是讓人窺見電影背後的故事。而那些對熱門電影的深度剖析,更是讓人領略到電影的無限可能。

在這份場刊中,彙集了眾多媒體和資深影評人的獨到見解,他們每日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進行評分,為影迷們提供了寶貴的觀影參考。評分的規則簡單明了,以四星製為基礎,從X、一星、兩星到四星,每個等級都代表著他們對影片的獨特評價。最終,這些評分將被彙總,取其平均分,為每一部影片打出一個公正、客觀的分數。

這份《每日銀幕》不僅是影迷們的觀影指南,更是他們深入電影世界的一扇窗。在這裡,他們可以了解到最新的電影動態,欣賞到最精美的影片介紹,還可以聆聽到最權威的影評人的聲音。

這份場刊,無疑是戛納電影節期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個評分與最終的獎項評選其實並無直接聯係。很多時候,由於影評媒體和評委們的審美觀念各異,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各有千秋,所以即便某部影片在場刊上獲得了最高分,也未必能摘得金棕櫚的桂冠。

實際上,同時獲得場刊最高分和金棕櫚的影片,其概率不過四分之一左右。這個評分團體通常由八到十二家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影評人組成,而今年的規模則恰好有十家媒體參與。

當這十家媒體都紛紛給出自己的評分後,這個分數便塵埃落定,此時便可以計算出一個平均分來。這個平均分或許能夠反映出影片的某種水平,但終究不能決定其是否能成為金棕櫚的得主。畢竟,在電影的世界裡,藝術的評判總是充滿了無儘的可能和變數。

《黃土地》的場刊評分是2.7分,並不是最高的,處於中間位置。目前,場刊評分最高的是《鄉愁》,3.2分。

不過中間位置也不錯了,畢竟主競賽單元的參展電影不少。如果國內媒體在場,說一句《黃土地》閃耀戛納也不為過。

這個得分讓陳愷歌和張億謀非常高興,“億謀,我覺得咱們這次可以摸一摸戛納電影節的獎項了!”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