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2 / 2)

“杜廠長見過?”

徐天笑問道。

“去年去京城出差的時候,我拜訪了一位在我國工作的外國機械專家,在他家裡見過這東西。”

“說是為了照顧外國技術專家不會用煤球爐這點,特批特製了一批煤氣罐給他們用。”

隨著三四計劃的逐步鋪開,一大批外國專家被請了過來。

連杜衛國這樣的機械專家,也是偶然地見煤氣罐。

“徐天同誌,上次你走得匆忙,也沒機會和你好好聊聊,聽你的口音,你老家應該是申城吧?”

聞言,徐天自我介紹道:“我父親是咱們這邊的人,五幾年工作調動去了申城鋼鐵廠,在當地娶了我母親。”

“難就難怪了。”

跟隨三四計劃前來夏國的技術專家,主要集中在京城,申城等幾大城市

徐天是申城人,父親又在鋼鐵廠工作。

知道煤氣罐,也就不奇怪了。

至於說。

徐天為什麼對機器這麼了解,估計也是家裡的緣故。

杜衛國表情感慨地說道:“我想你母親,應該也是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家庭出生的孩子,腦筋就是活絡。”

“出口煤氣罐,確實是個好想法。”

杜衛國經常去海鋼辦事,兩家又是上下遊關係。

對海鋼的鋼材品質有著清晰地判斷。

鋼材質量一般,外國人不會看得上。

要打開市場,就要另辟蹊徑。

不賣鋼材,利用海鋼特有屬性,賣鋼鐵深加工產品。

借用第一機械廠的設備,加工成用戶直接使用的產品。

用煤氣罐創彙,這主意真是絕了!

第一機械廠雖然規模比不上海鋼,總歸也有幾百工人,一大批技術員。

怎麼就找不到一個,腦筋和徐天一樣活絡的人呢?

如果徐天是第一機械廠職工,廠裡還愁日子不好過?

完全有能力獨自吃下這個項目。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