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張的多了,誰知道看到的檔案是不是張局主辦,再說了,現在叫張局叫習慣了,這可是直屬領導,她總不能去張局辦公室問名字。
“張耀臣。”
得到答案,商允禾立馬去了檔案室,也是她運氣不錯,還真找到了好幾本張局主辦的案子。
那時候的記錄可真是有意思,經辦人員的年紀還要寫上,那時候王誌國才18歲,商允禾甚至可以想象王隊那時候就是個愣頭青,抓賊次次撲在最前麵的人。
先大致瀏覽了一下,還真是小偷小摸的案子,三個裡麵有兩個是特彆技術員孟長貴,看來這就是她要找的了。
商允禾略過前麵人員介紹,仔細研讀案件背景和辦案過程,剛開始她讀的特彆慢,不是為了看的更認真,而是實在太精彩了。
畢竟在這個科學技術沒有攝像頭的年代,很多判斷靠的都是個人經驗和觀察習慣,孟長貴最擅長的就是痕跡檢驗,首當其衝的是足跡判斷。
其實十年前,偷竊可是重罪,一般人一定會咬死不承認,但是孟長貴的判斷卻幫了大忙,記錄中詳細寫了他會根據足跡的大小,哪側用力,判斷出犯罪人的身高、著力點,就連年紀都有一個粗略的概況。
雖然科學依據不足,但在當時已經算是最先進的手段了。
其中在一個罪犯偷竊了老鄉家的一頭豬案子中寫道:“共提取到三組腳印,根據大小可判斷為同一個人,腳印一,判斷為長期蹲在豬棚,導致其前腳掌著力點較重,後腳跟稍微抬起,以至於模糊不清,腳印二,足跡較深,體重至少75公斤,腳印三,此人年紀大約壯年。”
那個年代都是缺衣少食,體重就是個明顯的特征。
張局很快就找到了偷豬賊,竟然是山裡麵的獵戶,因為被盜人家偷了獵戶家的大黃狗殺了吃肉,這才導致了獵戶的報複。
商允禾從頭看到尾,看完時,忍不住搖頭讚歎,“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