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2 / 2)

又過了幾十年嘉祐七年(1062),通過奏報,仁宗皇帝得知,這一脈的人口數量達到了將近四千人。

這一下子,皇帝坐不住了。

如此龐大的規模,一族幾千人,再加上人家可是詩書簪纓之家,科舉取士當官兒的也不在少數,就算沒什麼頂尖的大官,其勢力也太大了。

最後,文彥博、包拯等出主意,讓陳氏分家,並且必須遷徙到各地。

宋仁宗一聽這是個好法子,便按照當年宋太宗賜給陳家的十二個字‘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承延繼’,以第十五代人為基準,按派分析大小二百九十一莊,各派抓鬮之後分別遷往各地。

這個時代和後代不同,車馬慢、書信遠,在交通和通信不便的情況下,這一分開幾乎便相當於斷絕了關係,哪怕彼此之間要通信聯係,朝廷也有辦法去監察。

總之,比如此龐大的一個家族彙聚到一起,好收拾多了。

這麼龐大的家族,再加上家風正,自然會出一些傑出的人物,哪怕是到了後世也同樣是如此。

比如獨秀、毅、雲、賡、立夫、景潤等,儘皆是這一脈的後人(不說全名了,免得有麻煩)。

在大宋雖然沒有朝堂重臣,可也有地方大員。

剛才提到的潭州知州陳梅山就是遷徙到潭州的那一支子弟,還有石城人陳敏,其之前在楊存中麾下效力過,後來被楊存中舉薦到閩地駐守,如今駐守在漳州,官職已經達到了統製。

所以說,這陳家看似比之其他士族大家弱許多,可實際上在地方影響極大。

這潭州陳氏也同樣是如此,雖然大部分人都是按照當年的旨意居住在鄉裡莊子中,可是其子弟有入仕為官者,有來往行商者,已經是不可小覷。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