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1 / 1)

第179章

高衡肯定道:“不錯,擴軍。軍師,你來介紹一下我們的人口情況。”

成子龍清了清嗓子道:“諸位,我求活旅治下人口,最開始有一萬,經過多次和安南朝廷的交換和鄰近地區一些僑民的投奔,我們現在擁有的人口是五萬兩千三百四十六人,大約是一萬多戶,並且還有六千戰俘充作苦力,總人口數接近六萬,已經相當於脫縣原有人口的兩倍。”

“嚯!這麼多。”眾人發出一陣驚呼,這些武將們對人口倒是不太關心,或者說對數字不太敏感,六萬人口,若是放在大明,當然不算什麼,大明境內一個稍微有點規模的縣城估計都不止六萬人,但是在安南北部,一下子聚集將近六萬人,已經算是很大規模的數字了。

“大家都應該聽清楚了,如此一來,我們的軍隊就必須要進行擴大,軍隊是我們的基本盤,六萬人口,戰俘也是勞動力的一部分,這些戰俘本將是不會把他們招進軍隊的,但是他們可以騰出不少青壯男子的份額來,所以我軍應擴軍至六千人。”高衡斬釘截鐵道。

“六千人?”眾人對這個數字感到驚訝,原先求活旅可是一直只有兩千人的規模,六千人可是擴大了三倍,本來按照古制,一個旅有三千人,雖然他們叫求活旅,可是從來沒有滿員過,現在一下子徵召六千人,等於是兩個旅的人馬了。

其實這個數字也是高衡和成子龍經過精心考量的,古代的生產力跟後世的生產力不同,並且當兵的標準也不如後世高。以華夏的幾個時間段來舉例,比如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軍民比例就是十比一,也就是十個人當中有一個士兵。

到了後世,華夏的人口不斷擴大,軍隊比例才降了下來,比如大明全國有兵一百餘萬,而根據後世的史學家測算,明末華夏已經有上億人口,如此看來,軍民比是八九十比一,但實際上,明末群雄割據,各種混戰不斷,比如李自成動不動就能拉出百萬大軍,所以實際上的軍民比例會更高。

求活旅和僑民們生活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中,安南是敵對方,他們取得了安南的土地,安南人肯定忍不了。而眾人不知道,高衡卻知道的是,再過幾年,華夏易主,明廷滅亡,到時候局面會更加混亂,亂世之中想要自保,沒有十分之一的兵馬肯定不行。

蘇聯在二戰中曾經徵召了兩千多萬人,占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十五,若是戰爭繼續發展下去,他們還能徵兵,按照後世的理論,極限動員的情況下,可以把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全部拉上戰場,當然,那樣太誇張了,百分之十的比例還是比較符合求活旅的情況的。

如果日後條件改善了,再把軍隊的比例降下來也不遲。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