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1 / 1)

第262章

現在,高衡的手上有超過五十萬兩白銀,還有百萬石糧食,可謂是財大氣粗,他還從來沒有這麼闊過。

整個諒山府的人口擴充到了十六萬人,其中約有一半的民眾在從事農業生產,按照一人三畝地的原則,足足一半的耕地被利用了起來。民眾的潛能是需要激發出來的,比如一個家庭三口人,兩大一小,按照原則,小孩也要分三畝地,這樣三口之家就能擁有九畝土地。

民眾是不會放棄土地的,要想保住九畝地,兩個大人就要玩命勞作,如此一來,根本不需要高衡他們去督促,民眾自己的種地熱情就非常高漲。兩個人不怕苦不怕累,這可是自己的土地,不伺候好怎麼行。

稍大點的孩子在田間地頭燒水做飯,即便是三四歲的孩子,也知道給大人送水送飯。萬人一心,群山可撼,諒山府目前就是這樣的狀態。

另一方面,不從事農業生產的民眾也按照分工在軍衙的安排下進行工作。比如興華製造局的成立就帶動了工業的發展,高衡將十幾萬人中的工匠全部篩選出來,工匠的家人也隨着工匠遷移到城內,製造局被安排在脫縣,共有上千的工匠還有數千家屬在脫縣從事工業生產活動。

製造局以孫和鼎為正,卜彌格為副,宋應星作為總顧問,中西合璧,在脫縣成立。下屬木工工坊、鋼鐵工坊、織布工坊、火銃工坊、火炮工坊和技術研究所等等組織。比如宋應星就是技術研究所的領頭人,專門帶領上百工匠投入到蒸汽機的研究之中去。高衡的要求是在一年內試製一台樣品出來。

火銃工坊則在卜彌格和南懷仁的帶領下,夜以繼日的工作,研究燧發銃的製作。火炮工坊則在孫氏兄弟的帶領下研究鐵模法鑄炮。原材料方面不用擔心,上文州的鐵礦被戰俘源源不斷開採過來,大量的原材料進入工坊,再轉變成實物。

除此之外,高衡還進行了擴軍,既然有了基礎的人口,那麼兵力也要進行擴大,第一階段先擴充一個旅,把軍隊從原先的六千人擴充成九千人。阮氏支援了數百桿火繩銃,他們自己的火銃工坊也開始仿製火繩銃,在卜彌格等人的監督下,質量可以得到保證,基本上他們手工仿製的火繩銃質量不低於佛郎機人使用的火繩銃,只是生產速度很慢,一個月一個鐵匠爐只能生產一桿火繩銃。

火銃工坊上百工匠,一個月玩命干,也就能生產五十桿,一年的產糧才六百桿,根本無法滿足三千人的需求。高衡只能先裝備一個火銃營,剩下兩個還是訓練長槍。

至此,高衡的軍隊擁有三個旅九個營,高衡將軍隊重新整編,調整為一個火銃旅,一個槍兵旅加上一個騎兵、炮兵、弓兵混成旅。這是高衡的基本盤。

在此基礎上,高衡還給了蒲德曼一個特殊任務,讓蒲德曼利用出海的機會,也去南洋一帶進行宣傳,將這邊的政策帶去南洋,吸引南洋人士來投靠。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