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1 / 1)

第338章

其實蒸汽機的最大問題就是煤炭,想要讓蒸汽機完美的運轉起來,耗炭量是非常驚人的,雖然華夏從宋代開始已經有了成熟的煤炭開採和冶鍊技術,但是比起工業革命的耗炭量還不算什麼。

好在,安南北部本來就是煤炭儲備量相當豐富的地區,技術研究所所在的脫縣附近,興華軍就已經發現了質量上乘的煤礦。加上在和安南人及荷蘭人的作戰當中,興華軍抓到了數千戰俘,這就是最好的開採煤礦的勞動力,有了這些人的加入,煤礦開採和冶鍊的進度大大加快,每天都有大量的煤炭送入技術研究所。

有了人力和物力的全面支持,蒸汽機的研究進程大大縮短也就可以理解了。當宋應星邀請高衡去觀看樣品的時候,高衡幾乎興奮地跳了起來。這就是他想象中的蒸汽機,當鍋爐燒開,帶動齒輪和機械臂往複運動的時候,高衡知道,諒山府將要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了。

他當即要求宋應星對這台原始的樣品進行改進,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較為成熟的產品,可以投入到火銃火炮和鎧甲的生產之中。實際上,蒸汽機只是動力來源,要想把蒸汽機投入到生產之中,還需要一整套的生產設備。

比如最簡單的衝壓板甲,就需要一套模具,將鐵片衝壓成興華軍需要的形狀,還有銅釘也需要用衝壓模具來進行製造。這一套模具的生產就非常消耗時間,但是一旦模具製造完畢,利用衝壓機的機械效能,就可以晝夜不停製造鎧甲,生產速度和效率比起人工會成倍提高。

不僅如此,高衡還要把蒸汽機應用到銃管的生產之中,眾所周知,銃管最關鍵的生產步驟就是鑽孔,怎樣將一根鐵棒鑽成空心管,是非常關鍵的地方。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對鐵板進行卷板加工,但是連接處以明代的焊接工藝肯定不能做到盡善盡美,這樣生產出的火銃質量不會好到哪裡去,耐久度也很差。

或者也可以選擇跟火炮一樣的鑄造模式,這也是明代普遍的銃管生產方法。使用模具將鐵水進行澆灌來製造銃管,但是這樣打造出來的火銃在硬度和韌性上是比較差的,還是存在耐久度和這樣那樣的質量問題。

作為後世的特種兵,對槍械的了解早就已經貫穿到了高衡的腦子裡。他明白整體成型才是最好的方案,也就是後世最常使用的冷鍛工藝,用深孔鑽將一根合金棒直接打孔,變成槍管。但是這種方案在工業革命之前以古人的力量是絕不可能實現的,可現在不同,興華軍已經擁有了蒸汽機,有了蒸汽機就可以對火銃工坊進行改造,建立冷鍛工廠。

冷鍛設備的外表不起眼,但是技術等級很高,需要非常好的控制力才行,銃管的捶打和鑽孔需要同步,如果鎚頭速度不一致,銃管就會變形,形成不規則的圓形。

當然,在現在這個時代,是不可能有合金棒材的,也不需要對銃管內部進行膛線加工,現在的火繩槍或者燧發槍實際上都是滑膛槍,這樣的話大大降低了生產難度,以興華軍的科技實力,用非合金棒材來製造銃管,可以實現。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