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1 / 1)

第669章

“孩子們,舊時你們互相稱呼為硯席,也可以稱呼硯台、同硯。既然你們共用一方硯台,同一張坐席,同一個先生,那麼今日,新的學府當有新的氣象,你們之間的稱呼應當變更為同學,意思是同一方天地下學習。也從今日起,先生我也稱呼你們為同學,大家可要記住了,師生之禮不可廢。”

“記住了,孫先生。”

“那好,同學們,上課。”

“起立!”

“先生好!”

“同學們好。”

“坐下!”

教室內發生了這樣的對話,高衡就站在教室的外面,面帶微笑朝裡面看。台上站着的老師正是孫和鼎。因為教師缺乏的緣故,高衡要求製造局的各位大師們有空都要來教授課程,所謂教師缺乏,其實指的是興華軍建立的學府跟大明的學府有着本質的不同。

大明八股取士,所以不管是學堂還是私塾,早就已經變了味,天天就是之乎者也那一套,說白了就是應試教育,教出來的學生很多都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只知道寫而不知道應用,特別是實用科學這一欄基本上就是空白。

興華軍可不能這麼干,西方之所以能超過東方,正是他們順應了時代,重視科學技術,開啟工業革命。實際上,古代華夏也有君子六藝,騎射、數術、書畫等等都是學生必須要學習的項目,頗有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意思,但是到了儒家稱霸特別是宋代之後,君子六藝漸漸被廢棄,華夏的教育反而產生了倒退。高衡就是要把這種倒退的局面徹底扭轉過來,重新走向正軌。

比如孫和鼎,作為西學大師,精通物理數學,那麼就應該由他來教授數術,再比如南懷仁,可以來教化學,倒不是要把這些學生都培養成大師,而是一些生活常識他們必須要了解。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