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9章(1 / 1)

第1349章

王奇和宋應升討論着壕鏡的事情,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此時此刻的壕鏡,已經變成了漢人的聚集之地,或者說是反清漢人的聚集之地。自從順治二年,也就是公元一六四五年南京小朝廷覆滅之後,無數的軍民為了躲避清軍鐵蹄,不斷從江北江南往更南方的兩廣地區逃亡。

壕鏡因為是出海口,又是佛郎機人的地盤,自然成了逃難軍民的一個最佳選項。因為他們覺得,這裡畢竟是佛郎機人的地盤,建虜總不至於跟佛郎機人開戰。所以很多人懷着這種心理來到了壕鏡,其實這種現象在亂世非常常見,比如抗日時期,香港就成為了一塊飛地,大家認為這裡是英國人的地盤,日寇不敢打,所以很多人便逃難到了香港,安頓下來。

此時此刻,正是公元一六四七年的春天,壕鏡的總人口第一次突破了四萬人,要知道,壕鏡被佛郎機人租借的時候,全部人口加起來也就幾千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南京被攻陷。短短兩年時間,一下子增加了四萬人口,差點把壕鏡這一小塊地方給擠炸了。

倒不是佛郎機人心善,而是到達壕鏡的人其實遠不止四萬,但其中很多人抱着的想法是搭乘佛郎機人的船離開華夏,到海外去謀生。所以自然催生的一個產業,那就是收過路費和船票。

總督馬士加路也在壕鏡已經生活了二十年的時間,說著一口流利的漢話,若不是他的外表是西洋麵孔,光聽聲音,一般人還真的分辨不出來。明末亂世,貿易路線很多都被摧毀,特別是陸上貿易,隨着清軍的逼近,貿易路徑已經中斷了許多,在這麼弄下去,馬士加路也和佛郎機人就要喝西北風了,正好這時候有很多民眾逃難過來,要從壕鏡乘船出海,馬士加路也和部下一商量,就想到了這個辦法。

只不過這口子一開,一傳十十傳百,很多逃難民眾陸續抵達壕鏡,人口一下子暴漲起來,壕鏡的佛郎機人滿打滿算就三四千人,其中軍隊有個五六百人,剩下的都是家屬和商人,口子開了,馬士加路也可就收不住了,但想想有錢賺,暫時就忍了下來,先把錢弄到手再說。

只不過這樣一來,壕鏡原有的基礎設施肯定是不夠了,但是到來的民眾也沒讓佛郎機人費心,他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自己建立了很多建築住所,甚至在總督府的堡壘周圍形成了許多村落。

所以此刻的壕鏡,雖然地盤很小,卻擠進來四萬難民,若是不明內情的人,還以為這裡是非常熱鬧的城市呢。畢竟在彼時的西方,一個四萬多人口的城市,規模可不算小了。

要知道,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之前,明代的倫敦城人口也不過十萬不到,這一個小小的壕鏡,都快相當於半個倫敦了。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