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6章
原先是師、團、營、連,現在直接是旅、營、連,少了一級,在作戰時候就能節省上報時間,使得命令傳遞更加高效,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所謂兵貴神速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高衡在建立興華軍的初期就制定了旅、營、連三級單位,使得興華軍在戰場上一直能高效作戰,高衡的命令甚至能迅速傳遞至最下方的連排級作戰單位。這也算是後世科學的戰場指揮體系對古代戰場指揮體系的吊打。
但是隨着興華軍的不斷擴大,最上層的旅級作戰單位已經不能囊括整個戰場的作戰需要,就比如這次崑崙關戰役,算上後續到達的各路援軍,實際上高衡基本上是指揮兩萬多人作戰,這在後世幾乎就相當於一個軍,所以在旅級作戰單位之上,有必要再設立一級作戰單位進行指揮,這個單位就是軍。
高衡的構想是先集中設立,後分散使用。道理很簡單,古代戰爭,兵力集中,本質上,人類在二戰之後才拋棄了大兵團對戰的作戰思維,比如高衡在進入軍隊的時候就不止一次聽軍中老將們說過,當年沙漠風暴行動對全世界來了一次極大震撼,誰都沒想到戰爭還能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再也不是二戰那種大兵團、大集群硬碰硬的正面對決,甚至已經發展到誰組織大兵團行動,誰就會被佔據優勢海空力量的一波帶走。
但是在明代,依然還是大兵團對戰盛行。只是高衡不知道的是,在他穿越之後,世界上又發生了一場大戰,交戰雙方作為紅色巨人的老大老二,在後世那種極其發達的科技條件下,其作戰方式竟然退化到了一戰時期的塹壕戰,真是讓人大跌眼鏡。這也充分證明了,當全面戰爭開啟的時候,什麼先進的戰略戰術都沒用,本質上還是比誰的填線部隊多,誰的槍多。
因此,興華軍不能墨守成規,還是要在旅級作戰單位上設立軍級作戰單位,保證大兵團作戰時候的統一指揮。
經過研究,統帥部基本確立了五旅為一軍的思維,吳榮是炮兵軍長,阿木擔任騎兵軍長,景沖、張超、宋志、王奇擔任步兵軍長,陸濤擔任情報軍軍長,還有水師,目前是蒲德曼暫時管代,但水師的發展較為緩慢,暫時還不可能設置軍級編製,只能先擺出個架子,等到後面船隻越來越多才能考慮。
如此一來,除了陸濤的情報軍之外,剩下六個軍都在一線作戰,未來,興華軍要先將這幾個軍給填充起來,這樣才能保證各個方向上的用兵需求。
而進入雲南的一萬人馬,當然也是由老將帶領,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戰鬥力,同時在可能的衝突中不斷磨鍊,最終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