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2章
最重要的是,作為閩浙沿海抗清主力的張煌言和鄭成功,一個全軍覆沒,一個大殘,這樣一來,想要反攻閩浙,無異於痴人說夢了。而且鄭成功這裡還有個極大的短板就是人口,南京之戰失敗之後,廈門因為連接大陸,也沒保住,鄭家軍的前沿基地只能退到金門,說白了,金門也是一座孤懸海外的島嶼,而且距離廈門近,距離台島遠,鄭家軍要維持在金門的兵力,還要不斷往返運送補給,成本很高。
而鄭成功本身控制的人口就不多,失去廈門之後,內陸的人口很難跨洋過海去金門,這就等於清軍變向切斷了鄭成功擴充人口的道路,沒有人口,何來軍隊。鄭成功治下人口區區二十多萬,前次攻打南京,幾乎把能當兵的青壯全部徵調了。如果再這麼大規模徵兵,那無異於竭澤而漁,將會把台島的人口結構全部摧毀。
所以退回來之後,鄭成功只能緩慢補充,馮錫范帶着騷擾沿海的軍隊回到台島之後,鄭成功手頭能控制的總兵力大約是一萬五千人,這是水師和陸軍加起來的兵力,而且是敗兵,士氣極為低落。鄭成功倒是想補充,但是經過馮澄世的調查之後,台島已經不能再大規模徵兵,所以到現在為止,他們只徵集了五千新訓部隊,就這五千人裡面也是老弱病殘參差不齊,高質量兵源都被葬送在南京了,剩下的人也就這個素質了。
所以直到高衡來信之前,鄭成功的心態就只有兩個字,那就是絕望,如果能補充人馬,他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可是現在沒法補充兵力了,但是建虜卻能依靠華夏大地源源不斷進行補充。台島的人力有限,無法發展全鏈條的農業和工業,這就意味着未來也許鄭成功連一顆炮彈都造不出來。
很多後世人不理解人口為什麼對一個國家如此重要,覺得人口少了就不用卷了,最好是減少到一個億,這樣就舒服了。理論上說是不錯,人少地多,大家都有飯吃,都舒服了,競爭壓力小了。但那是落後農業國思維,別說在後世,哪怕在明清時期,華夏已經出現了手工業,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就已經促使人們要跳出農業國的思維來看待問題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以軍工方面為範例,除了經濟問題,國家的人口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國家的軍工產業。根據後世科學估計,一個國家想要在經濟正常發展的情況下維持較為全面的軍工產業,至少需要五千萬人口。因為只要有一個人進入軍工生產,就意味着有一個人脫離了農業、藥品、輕工業產品等領域的生產。
在人口數量較低的情況下,如果有大量人口進入了軍工生產,進行經濟生產的人口會不夠,這是導致國家出現一系列的經濟問題。比如當年解體的北方某國就是一顆非常典型的例子,在蘇聯大量人口投入軍工生產後,國家的輕工業生產出現了工人不足的問題,最終導致該國輕重工業嚴重失衡。
還有高麗也是如此,所以才搞出了所謂的先軍體系,就是因為人口不足,只能先保證一個方面。
鄭成功現在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南京城下一戰,鄭成功已經領教了職業化軍隊的威力,不管是興華軍,還是現在的清軍,都保留了大量的常備軍,這是非常恐怖的,也就意味着鄭成功也必須有足夠數量的脫產軍隊,也就是非衛所兵才能保持戰鬥力,可是他從哪裡去搞這些軍隊,不脫產,軍隊就是拿起兵器的農民,沒什麼戰鬥力。脫產,農業工業生產和經濟活動就會因為青壯不足而停滯,左右都是死。
鄭成功甚至想過,既然大業不成,就只能跟自己老子一樣,想辦法轉進去倭國混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