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2章
民眾激動萬分,歡呼着將宋應升圍在中間。很多人將手中快要告罄的糧食拿出來,想要送給興華軍的士兵。高衡騎在黑雄馬上注視着這一切,所謂簞食壺漿,也就是這種場面了吧。不過這些民眾已經夠慘了,興華軍是無論如何不能要他們的糧食的。
不僅如此,因為船運的緣故,興華軍還能分出一些糧食來救濟一下難民。正當高衡吩咐左右,讓他們勻出一些糧食來救濟難民的時候,一名塘馬飛奔到了高衡的面前。
高衡立刻問道:“嗯?福建方向有何消息?”
那塘馬立刻將懷中信封交給了高衡,正是馮錫范的親筆信,興華軍出發之後,他們一直和鄭成功保持聯繫,從台島到大陸沿海的海面上,到處都是送信的小船。在大陸沿岸的土地上,有很多來回往返的塘馬,將兩軍的消息互相通報。因為清軍已經撤出兩廣的緣故,目前在廣東境內通信是絕對安全的。其實就算是清軍掌握了興華軍和鄭家軍的動向也沒用,高衡這是陽謀,大軍北上就是跟你八旗軍決戰的。
多爾袞根本沒得選,要不就整頓兵馬跟興華軍決一死戰,要不就繼續退兵,興華軍進一步,他們就退一步,最好是一直退到京師去,一直退到關外去,那興華軍就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作為清廷上層的統治者,多爾袞實際上也明白,一旦退出關外,就意味着滅亡。實際上,當年孫承宗在遼東的方略是最合理的,解決建虜的問題,根本不在於決戰,而是在於圍困和消耗。當年袁、孫二人在遼東築造堡壘,步步緊逼,就是想把遼東軍陣打造成銅牆鐵壁,讓建虜無法進入遼東地界,如此一來,光靠建虜這點人力物力,還有低下的生產力,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只要大明跟他們斷絕來往,不出十年功夫,自己就完了。
可是上面就是不聽,非要發兵征討,結果連戰連敗,最終丟掉了遼東。但是這個教訓是深刻的,多爾袞明白高衡不是傻子,一旦讓他這種人取得了整個華夏的土地和人力。滿清只要退出關外,就永遠不可能有回來的那一天了。
所以說高衡用的是陽謀,多爾袞避無可避,不消滅興華軍,就是死路一條。
高衡一目十行看完了信件,然後對左右道:“你們看看,多爾袞這回聰明了,開始收縮兵力了,看來,我們的計劃要做出更改了。”
阿木道:“大帥,您的意思是?”
高衡道:“多爾袞主動撤兵,一定是準備收縮兵力跟我們來一場最後的決戰,如果這時候,我們還執行原定壓迫敵軍,逼着他們北撤的計劃就是浪費了,當務之急,是立刻切斷多爾袞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