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8章(1 / 1)

第1918章

明代船隻主要還是依靠風帆和人力進行推進,所以跟後世的蒸汽輪船肯定是沒法比的。興華軍的科技雖然不斷發展,但在目前的情況下,還沒辦法將蒸汽機搬到船上,成為動力來源,既然如此,那就只能依靠傳統的方法。

當然,興華軍的艦船比明朝的艦船有了很大改進,比如仿造的西洋戰艦,蓋倫船之類的戰列艦,其流線型的身軀可以有效降低阻力,大大增加了船隻航行的速度,但這個速度的增加只是和明代的戰艦進行對比,跟後世的戰艦還是沒法比的。

可即便是這樣,陳永素依然是憂心忡忡,因為這時候也沒有衛星,也沒有電報,信息傳遞的手段非常有限。可以這麼說,哪怕是陸濤的情報軍已經摸到清軍附近,對清軍進行了有效的監視,但是情報也無法傳遞到正在行進中的水師艦隊之中。

戰場對雙方都是不透明的,清軍不知道陳永素水師的動向,同樣,陳永素也不知道清軍現在已經退到什麼位置了。他能做的,就是在最短時間內趕到鳳陽,如果那個時候清軍已經渡過了淮河,那隻能說明是天意,可即便如此,陳永素也要做出最大努力。

明代鄭和下西洋,根據後世記載,鄭和艦隊每天航行的速度大約是在八十到一百二十海里之間,如果換算成公里,基本上每天平均航程在兩百公里,這個速度對於那個時候的科技水平來說已經是非常快速了。也就是說,從台島出發到鳳陽府,如果按照最大公里數來算,也就是兩千五百公里,那麼全速航行的話,十幾天就能到達。

但鄭和之所以能保持這種高速,一方面是因為巧妙利用了季風,另一方面也是明代造船科技發達的緣故。但放在陳永素這裡,雖然船隻更加先進了,但是情況卻更加複雜。畢竟內河航道狹窄,而且是逆流而上,進入長江和京杭大運河之後,很難利用風力,只能依靠人力前進,陳永素當然想要在半個月之內殺入淮河,但能不能做到,還要看全軍上下能否齊心協力。

“將軍,旗艦發信號了。”陳永素艦隊後方的一艘大船上,同樣有一個年輕的將領在居中指揮,此人不是別人,正是馮錫范。當日馮錫范偵查到廈門的情況之後,立刻通報興華軍和鄭成功,在高衡前往台島跟鄭成功商談之後,雙方已經確立了興華軍的主導地位,也就是在日後的聯合作戰中,以興華軍為主導,就連鄭成功本人也要聽從高衡的指揮。

如果放在以前,可能鄭家軍上下還會有些膈應,畢竟鄭成功可是皇帝親封的國姓爺,地位崇高,鄭家軍也是明軍水師轉變而來,說起來才是華夏軍隊的正統。興華軍雖然大部分都是漢人構成,可不管怎麼說,是從域外來的軍隊,若說是正統地位,跟鄭成功應該沒法比。

可以前畢竟是以前,南京戰役失敗之後,反清復明的大好局面付諸東流,最關鍵的是各部人馬遭到了毀滅性重創,張煌言等一批愛國的文官武將被清軍斬殺殆盡。鄭成功自己也遭到重創,就剩下這麼點人馬。

畢竟在抗清大局之中,實力才是最重要的指標,如今興華軍坐擁十幾萬大軍,而且全都是一等一的精兵,跟鄭成功麾下這一兩萬殘兵敗將比起來,算是大巫見小巫了,鄭成功就算是不想聽指揮恐怕也不行。當然,國姓爺的肚量沒有這麼狹小,為了抗清大業,自己怎麼著都成。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