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3章(1 / 1)

第1983章

問題是吳拜問曹振彥,曹振彥能問誰去?前面戰事不利,北洋新軍又被對方的騎兵拖在這裡,無法支援正面戰場,這根本是個無解的問題,而且如果前面全完了,興華軍主力壓上來,北洋新軍可就要被包餃子了。

“不行,不能這麼等,軍陣前移,拉開距離,逼迫敵軍騎兵後退。”曹振彥下令道。光等着肯定是不行了,北洋新軍必須要有動作。曹振彥思考了一下,決定還是主動出擊,步兵大陣往前推進,炮兵緊隨其後,軍陣呈現弧形變陣,收縮兩翼,突出中間,慢慢變成一個半圓陣。這陣法可不是曹振彥胡亂搞出來的,作為大清國的火器大師和著名將領,曹振彥要是沒兩把刷子,多爾袞也不可能把北洋新軍的重任交給他。

他要擺出的這個陣型,竟然是南北朝劉裕發明的經典步兵大陣,卻月陣。這卻月陣可不是鬧着玩的,而是南北朝時期以步制騎的經典陣型。只不過曹振彥在此基礎上以自身北洋新軍的先進條件做了改進。

當年,劉裕背水一戰,在跟北魏騎兵的對戰中以兩千對三萬,打出了大勝的戰績。

晉軍於黃河岸邊,在距水百餘步之處用戰車百乘布下弧形“卻月陣”,兩頭抱河,以河岸為月弦,每輛戰車設置七名持杖士卒,共計七百人,布陣后,再派兩千士兵上岸接應,並攜帶大弩百張,每輛戰車上各加設二十名士卒,並在車轅上張設盾牌,保護戰車。因為“卻月陣”是弧形,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弧形可以分散受力點的力,有着良好的抗衝擊能力,陣內士兵又因有杖、弩、槊等武器,所以殺傷力非常強。同時陣內士兵背水為陣,可起到“陷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

放到曹振彥這裡,曹振彥立刻做出了相應的改進,當年劉裕是背靠黃河,現在這裡沒有河,曹振彥就背靠多爾袞的織金龍纛作戰,織金龍纛和皇帝就是不可逾越的黃河,這給北洋新軍所有士兵帶來的壓力甚至比黃河還要大。

而劉裕使用的什麼大弩等器械,自然就用神武大炮來代替,這可比當時的冷兵器要厲害得多。至於戰車,這個簡單,北洋新軍的輜重兵之中有大量用來拉輜重的大車,此刻曹振彥全部捨棄,將這些大車拉出去布陣,還有一些剩餘的盾車也全部用上。

至於士兵就更沒問題了,火銃兵應有盡有,不比當年劉裕的手下能打?關鍵是曹振彥這麼干有個巨大的好處,那就是抽調兵力,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北洋新軍無法支援正面戰場,這是個巨大的浪費,曹振彥不能放任這種情況發生。所以卻月陣一旦組成,他至少能抽調一半的兵力脫離本陣去支援前線,這對前線的幫助可太大了。

“變陣!變陣!”吳拜和郎坦對麾下不斷催促道。好在,西山大校場訓練的時候,他們演練過卻月陣,曹振彥也知道興華軍騎兵厲害,所以有針對性訓練過,此刻就派上了用場。

“軍座,他們前壓了,我們怎麼辦?”十幾隊興華軍騎兵還在徘徊,北洋新軍主動前壓倒是讓阿木沒想到,步兵前壓騎兵,怎麼看都有些奇怪,可是既然他們敢這麼干,肯定有目的。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