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進士出身的大臣劉雋,由一個七品知縣升官到京城朝廷,做了一個五品禦史。劉禦史春風得意,就在京城找了個小三、極為寵愛,就為她辦了迎娶正妻的儀式。
留在老家的原配掌握了他的勾當,惱羞成怒,從千裡之外火速趕至京城抓了現行。結果劉禦史好事未成,搞了滿城風雨,出了個大大的洋相。
這讓劉禦史很為惱火。偷偷一查,原來原配老婆安插在自己身邊的心腹借用官府的驛道送的快信報告此事;原配老婆又借用他的名分,從老家一路由驛站的快馬相送,所以整個過程快如秋風掃落葉。
劉禦史對沿途的驛站人員恨得咬牙切齒!他奮筆疾書、建議皇帝朱桓裁撤驛站。原因很高大上,說驛站傳遞最為民害,說天下的驛站大多數被官員私人使用了、用於公務的不多;並測算每年可節約開支八十多萬兩白銀。
劉禦史的建議對皇帝朱桓是個很大的誘惑。因為他想帶兵親征打仗,缺少軍費。朱桓正為此發愁,裁撤驛站建議恰好撓到他的癢處,節約的費用正好補上軍費的不足。於是乎朱桓大筆一揮“同意”,並委派專門官員限期完成。
趙德昭像聽天書一般:“這個建議,太荒唐了!”
董霸、薛超問道:“此話怎講?”
於是趙德昭說出了他的看法。
皇帝朱桓既沒有經過認真調查,又沒有配套措施,比如人員的安置補償和分流等等,更沒有考慮到執行的後果。是個典型的“拍腦門”決策。
但是,大梁皇朝一邊裁撤了驛站的工作人員,一邊向老百姓收取的用於驛站的開支的費用沒有少,這些錢都被用於軍隊打仗上了。這樣就帶來了好幾個問題,一是得罪了大大小小享受驛站福利的各級官員;二是得罪了被裁撤的驛站的工作人員(超過十萬人!),無業無收入;三是得罪了與驛站物資供應產業鏈上的人等;四是還繼續額外的催糧催款,得罪了老百姓。五是所謂“節約”下來的錢用到軍費上,也是杯水車薪。
董霸、薛超麵麵相覷:“還是狀元郎看得透徹。”
趙德昭歎息道:“怪不得一路上我們基本沒住驛站,原來是裁撤了。這時昏招呀。老人家,這點銀子拿去,不用找。”
那老驛卒老淚縱橫,顫巍巍鞠躬道:“謝謝趙大人。”
趙德昭沒有明說的是:皇帝朱桓以裁撤驛站的裁撤來節約開支以支持軍事費用的做法是錯誤的、也是失敗的。這種做法掀起了社會新的更大的矛盾,激起了民變,為大梁的滅亡找尋到了掘墓人、比如李敬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