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當即侃侃而談道:“還有便是對外的五服,最早出自《尚書·禹貢》:五百裡甸服,百裡賦納總,二百裡納銍,三百裡納秸服,四百裡粟,五百裡米;五百裡侯服,百裡采,二百裡男邦,三百裡諸侯;五百裡綏服(賓服),三百裡揆文教,二百裡奮武衛;五百裡要服,三百裡夷,二百裡蔡;五百裡荒服,三百裡蠻,二百裡流。”
把它翻譯成白話,大致就是說,周王室的畿服重地往外四周各五百裡的疆域,就叫做甸服。
甸服以內最靠近王城的一百裡土地繳納帶槁秸的穀物,其外一百裡繳納禾穗,再往外一百裡繳納去掉槁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裡就繳納帶殼的穀子,最遠的一百裡繳納無殼的米。
甸服以外五百裡叫侯服,最靠近甸服的一百裡是分封王朝卿大夫的土地,其次的一百裡分封男爵,而其餘三百裡就分封諸侯。
侯服以外五百裡為綏服,靠近侯服的三百裡,就斟酌百姓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文教治理,其餘二百裡則振興武力捍衛邊疆。
綏服以外五百裡是要服,靠近綏服的三百裡是蠻夷的地盤,其餘二百裡是流放罪犯的地方。
要服以外五百裡即荒服,也是西周統治下距離最遠的土地,這裡靠近要服的三百裡都是蠻荒之地,其餘二百裡同樣也是流放罪人的化外之地。
《荀子·正論篇》就對此做出總結:“封內甸服,封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
實際上的要服、荒服雖然被西周劃歸在內,但已經算不上有效統治的疆域,頂多算是個知道的地方。
西周對其的五服管理,更多是在鼓勵侯服、賓服這兩個二三級諸侯家族,去征討擴張要服、荒服的土地,從而讓位於中央的周王室更加安全,也能為西周持續擴張用於分封的土地。
周公旦確實是個天才,很早就意識到分封製要想一直玩下去,就必須有著可持續發展的對外戰略。
要服、荒服就是這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
隻不過,周公旦沒有意識到,天下不是無窮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