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計算機研究所的同一年,國家落實了知識青年返城政策。
下鄉的知青們從全國各地回到各自的城市。
單是燕京一地,就接納了幾十萬知青。
計算機研究所跟著多出了兩百多名下鄉的職工子弟。
這種情況下,計算機研究所開始隨大流,效仿其他國有單位設立小集體。
汪天賜主動請纓去小集體當負責人,提出條件帶領小集體自謀出路。
對此,相關領導沒有任何意見。
都知道小集體處境有多尷尬,裡麵的職工既沒有正式工身份,也沒有上級資金撥付。
一切的一切,全都要依賴所裡撥款。
汪天賜這個刺頭願意去當帶頭人,出謀出路不要所裡一分錢,眾人怎麼會有意見。
就這樣,王天是搖身一變從計算機研究所的技術專家,成為小集體的當家人。
由於曾和外國企業打過交道,了解國外的商業發展,汪天賜到達小集體的第一年,就給小集體起了個計算機服務公司的新鮮名字。
隨後,針對國內各企事業單位缺乏計算機人才這個問題,帶領公司的年輕人們為各家企業提供計算機配套維修服務,幫助他們修建機房。
第一年,公司獲得了56萬收入。
第二年的收入進一步提高,變成了81萬。
公司一片大好的同時,汪天賜與計算機研究所的矛盾也開始進一步升級。
“從某些方麵來講,你的性格其實和汪工一樣,我想你肯定能夠理解汪工這麼做的苦衷。”
“如果事事彙報,一直等著上麵研究討論,什麼事都乾不成,到嘴的鴨子也會跟著飛走。”
黃大姐特彆理解汪天賜屢次的先斬後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