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磚頭,需要全國各府、州、縣的工匠一塊建造。這就難免造成有的官員和商人偷工減料。因此,在城磚建造上實行了嚴格的責任制。要求各地在城磚上燒制出府、州、縣、總甲、甲首、小甲和制磚人夫、窯匠等至少5至6級責任人,最多達9級責任人的名字,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可追究制磚人的責任,重者甚至可殺頭。正是這種嚴酷的監察制度,才保證了南京明城牆在建造過程中的高質量,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至今屹立不倒。
蓋州古城、荊州古城城牆,同樣磚頭上也都刻着工匠的名字。其實中國春秋時期就有這種制度了,至於何人所創,已不可考。
不僅僅是城牆牆磚,兵器製造、宮廷用品製作等等都會用到。這種制度稱之為“物勒工名”。所謂“物勒工名”是一種春秋時期開始出現的制度,指器物的製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檢驗產品質量·勒,我們可以理解成刻的意思,物就是所有的器物,在器物上面要刻上製造者的名字。
自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坑出土的兵馬俑、兵器上均有工匠名字,一旦質量差錯,依名追究責任。
其實在宋代磚頭上,也是刻着監造官員以及工匠的名字。
而南窯這些瓷磚的背面只是一些花紋,別的什麼都沒有。
孫星雲拿起一塊瓷磚:“把這些瓷磚都砸了!”
眾人一聽大驚,畢昇也嚇了一跳:“駙馬爺,這、這都做出來這麼多,全砸了豈不是可惜了?”
“砸了!”孫星雲怒道:“你們想濫竽充數,以為法不責眾么。告訴你們,這事驚動了官家,別以為你們人多就不會被治罪。做不好瓷磚,一樣發配流放!”
眾人大為驚懼,沒想到闖下這麼大禍,皇帝龍顏大怒了。
“畢昇,以後每一塊瓷磚背面,都必須刻上每個工匠的名字。還有負責工匠的監工,以後要是誰做的瓷磚有問題,一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