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雙方都極為緊張,大戰一觸即發。所有人卻都還不如這個貪官劉弘,他看得清清楚楚,宋遼之間所謂的大仗根本不大可能打起來。
雙方都是互相忌憚,頂多打幾場局部戰爭,大陣仗不太可能。
所以,打吧打吧。不關我事,我只需要撈錢,大撈特撈!
......
狄青雖然勇猛,三軍將士們在自己的整頓下煥然一新。可狄青心裡清楚,打防禦戰可以,進攻戰卻難。
為什麼,缺馬啊!
為什麼歷朝歷代中原這麼富庶,卻害怕北方游牧民族,因為騎兵機動性強。
騎兵,打完就跑。大宋丟了幽雲十六州,失去防守天然屏障,又沒有產馬的地兒,自然無法與騎兵抗衡。
要命的是防禦戰即便你打勝了,敵軍傷亡代價也很小。以太宗如此英武北伐都失敗而終,沒有騎兵,狄青只能讓部下實行防禦戰略。
朝廷播發數十萬貫銅錢,在境內徵收馬匹,可依然收效甚微。
大宋境內雖有馬匹數萬,然倉促之際怎能集結。再說長途跋涉馬匹難免損耗,還有就是,大宋軍馬主要集中在西夏邊關一帶。
宋遼之間的關係相對緩和,邊境駐軍沒有多少馬匹。大量軍馬都放在與西夏前線上抵禦西夏進攻上了。
西夏國王李元昊看到宋遼澶淵之盟的好處,於是依樣葫蘆經常對大宋邊關滋擾,以求也能讓大宋給歲幣。
而宋遼邊關狄青也在高價收購馬匹,但養馬草料精細,而且馬匹比牛嬌貴。養牛可以負重耕田,民間大多數養牛居多。
狄青在帥帳看着戰防布局圖眉頭緊皺,對他來說,他有十足把握能抗住遼軍攻勢。
可他是狄青,大宋戰神級人物。僅僅是防禦性勝利不是他想要的,如果給他一支騎兵,他能打的契丹找不着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