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2 / 2)

還有在海船的設備製造上,亦有不少改良,最重要的是指南針的應用。指南針可以幫助航海者在天氣陰暗時辨別方向,中國航海事業因而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船舵技術亦有所創新,例如在舵葉上開許多孔,減少水的阻力,西方要到20世紀才採用這種開孔舵。

還有就是貨船,在桅杆下使用了轉軸,能調整帆的角度,以迎合風向,當時外國的海船,船桅多不能動。

船尾使用了平衡舵,將部分舵面分佈在舵柱的前方,以縮短舵壓力中心與舵軸的距離,操作起來更加輕便靈活。這種技術在宋初已經發明,西方要到19世紀才使用平衡舵。

隔艙設計:用隔板將船艙分為若干個互不相通的空間,一旦船艙漏水,也只是局部受影響,不會令全船沉沒。

這些林林總總,使得大宋朝造船業相當發達。只是遠洋航海,去探索未知海域,就不知道怎樣了。

孫星雲想乾的,是大宋朝能夠建造一支像是鄭和那樣龐大的航海艦隊,遠赴重洋,將土豆、玉米、番薯之類的這樣的農作物帶回來。

要知道我們都是農業國家,歷朝歷代都是以農為本。這些高產量的農作物一旦引進,將實現人口增長經濟騰飛的關鍵。

甘薯起源於中南美洲,至少在5000年前就被印第安人馴化栽培了。甘薯被西歐探險家、冒險家、殖民征服者多次“發現”——由哥倫布在西印度群島、由巴爾博亞在中美洲、以及由皮薩羅在秘魯,等等......但歐洲人沒有在田地里發現甘薯。因為甘薯的果實長在地下,故不引人注意。在絕大多數拉丁美洲地區,印第安人把甘薯叫作“卡莫特”。但印加人卻叫它“巴塔塔”。

可現實很殘酷,要知道,從這裡到南美的直線距離也在兩萬多公里,如果航海遠行的話至少要走幾十萬公里。也就是說,沒有幾年十幾年的時間不大可能。

還有就是海上各種風險未知,也許這支艦隊會全軍盡墨,葬身汪洋。也許,這支艦隊永遠都回不來。

可人類文明的發展都是在不斷的探索和冒險中進行的,探索使人進步。儘管知道將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孫星雲還是決定冒險一試。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