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誰都可以描繪上幾筆。於是有了太宗臨幸李煜妻子小周後圖,也有了李煜因詩獲罪,被太宗御賜毒酒身亡等橋段。
縱觀所有宋朝的史料、野史、文人筆記均無此事的記載,就連記錄小周后入宮的《默記》也無記載。后證明所謂太宗臨幸小周后乃是後世臆斷。
而李煜流傳千古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據說是太宗聞聽后大怒,命與李煜關係較好的趙廷美給送去牽機葯,李煜飲后毒發身亡。
這種因寫了一首詞而致罪的說法,八成是出於後世無聊文人的臆造。因為細節越豐富賣點越多的歷史故事,往往就是越靠不住的。
趙匡義也就是趙炅,是非常愛面子的。司馬光《資治通鑒》關於李煜之死的記載是:“壬辰,隴西郡公李煜薨,輟朝三日,贈太師,追封吳王。”
如果說司馬光作為宋臣在涉及本朝皇帝時有所顧慮而不敢秉筆直書,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元朝人編修的《宋史》就應該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來為宋朝皇帝遮飾避諱了吧?要是宋朝的太宗趙二真的幹了如此令人噁心之事,那麼脫脫等人肯定是不會放過的。
可事實上,就是元朝人編的《宋史》也沒提李煜是被毒死的這事。關於李煜之死,《宋史》是這樣說的:“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廢朝三日,贈太師,追封吳王。”
所以說,李煜被宋太宗毒死的這種說法,是不見於正史記載的。
最早散播李煜被宋太宗毒死這種說法的人是王銍。王銍是南宋人,在他寫的《默記》里詳細記載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