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紛紛指責呂夷簡,有的更是謾罵起來。
“你這人怎麼這樣,你都把人撞成這樣了,還不快點賠錢。”
“就是,還是個相公呢。那可是人家救命錢,這人太過分了。”
“什麼相公,我看是個小氣鬼吧。真給朝廷丟臉,這要是傳出去,朝廷那裡還有臉面。”
呂夷簡暗自奇怪,幾個平頭百姓,誰敢對一個當朝相公如此冷嘲熱諷,不要命了么。
很快他就明白了,這些圍觀群眾八成也是敗家子花錢雇來的。不然這些如鵪鶉一般的百姓,他們是不敢對朝廷命官這樣囂張跋扈的,難道沒有王法了么。
家丁湊上來悄聲道:“家主,趕緊賠錢了事吧,再不走就鬧大了。”
沒錯,有人煽風點火,圍觀的百姓越來越多。這要是鬧大了,怕就成了自己的醜聞了。
畢竟,在大唐曾經有個官員在街邊買了個燒餅,就被貶了職。
張衡是武則天時期的四品官員。有一天退朝回來,經過繁華長安的商業區,路旁餅店一批蒸餅剛出爐,“路旁見蒸餅新熟”,饞得實在不行,心中在做着天人之爭。
不行,我是朝廷命官,跟這些個小商小販交易,豈不是失了國家的體統?
最後,舌尖的慾望戰勝了理智,他下馬買了幾個香噴噴的蒸餅,美滋滋地騎在馬上啃起來,“遂市其一,馬上食之”。
殊不知,他的政治前途就止於這幾個蒸餅了。他好歹是個公眾人物,朝廷大員在大街上買蒸餅吃的事情傳開來了。專門負責糾風的御史在武則天面前奏了他一本,認為張衡路邊買蒸餅吃的行為有違官員行為準則,損害了朝廷高官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武則天也覺得挺丟臉,馬上批示:“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徹底喪失政治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