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0章
穆青愕然回頭,只見一個衣衫華貴的翩翩美少年跟自己拱手打招呼。
穆青慌忙回禮:“兄台有何見教?”
他看得出孫星雲非富即貴的打扮,知道他是京師人士,並不是趕考的舉子。
孫星雲微微一笑:“適才見穆兄忠厚仗義,在下心中仰慕,便起了結交之心。”
穆青一聽慌忙施禮:“不知兄弟尊姓大名,若是您想結交此次科考舉子那是選錯了人了。在下才疏學淺,生性魯鈍,這次科考是不抱希望的。”
這話倒非自謙之言,穆青以為孫星雲是來結交這些舉子的。他是廣西舉子,學文着實一般,且是最後一名。因為鄉試考生太少,考官也是無奈最後補了穆青這個舉子功名。
宋代貢舉考試,須經解試、省試、殿試三種形式。
解試,是由諸州、開封府、國子監將合格舉人貢入禮部的一種考試。另外,專為現任官員無出身而應進士舉者所設立的“鏢廳試”,和以避親為主,兼有照顧性質的“別頭試”,也屬於解試範圍。
地方州府所舉行的解試,一般都於秋季舉行,故又稱“秋斌”。州試時,由諸州判官主持報考進士的士子的考試,由錄事參軍主持其餘各科的考試。如果考官不懂經義,可選次一級的官員充任,但要經判官監考。試卷上要加蓋“長官”之印,考官和監考官還要在試卷後面簽名。如發現作弊考生,當場驅逐,考官受賄舞弊,要受嚴厲處分。
解試通過的考生稱為“舉子”或“貢生”,於當年冬季集中到京師,於次年春初參加“省試”。所謂“省試”是因就試尚書省而得名,實為禮部所主持。
‘舉子”到京后,要向禮部報到,寫明家狀、年令、籍貫及參加科舉次數,取得考試資格。試前禮部先發一“都榜”,亦稱“混榜”,也就是座次表。考試之日,考生依次就座。知舉官將試題寫出后,考生對題目有疑問,可以向出題人提出,出題人則須詳細解答。至哺后,開門放考生出院,試捲入櫃。另外還規定“舉人除書案外,不許將茶廚、蠟燭等帶入,除官員外,不得懷挾書策。犯者扶出,殿一舉”。
而穆青和朱寶忠他們,就是通過解試考中的舉子,然後來到了京師參加省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