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適才司馬光在下面搞小動作,並沒有怎麼認真聽講。孫星雲這麼一說,他嚇得一個激靈:“一條弧和經過這條弧兩端的兩條半徑所圍成的圖形叫扇形,半圓與直徑的組合也是扇形。 它是由圓周的一部分與它所對應的圓心角圍成。簡單來說,就是由頂點在圓心的角的兩邊和這兩邊所截一段圓弧圍成的圖形。”
這傢伙還真有兩把刷子,愣是把孫星雲的話給背了下來。
這讓孫星雲找不到發泄的理由,他不由好奇的問道:“砸缸的,你給為師講一講,你幼事是如何砸缸的?”
司馬光,孫星雲一直叫他砸缸的,因為孫星雲對他的印象並不怎麼好。
後來的司馬光成了大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王安石的變法是富民強國,然因為太過急功近利反而適得其反,而司馬光是反對變法的保守派。
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之爭本質上並不是權力之爭,而是政策性的爭議;並不是要不要改革的爭論,而是怎樣改革的爭論。
比如范仲淹等人現在實施的慶曆新政,司馬光就反對。而孫星雲是改革派,自然有些討厭這廝。
好在司馬光對孫星雲也是尊敬異常,既然恩師認為新政是對的,那多半也是對的,於是他反對新政的聲音小了許多。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元末·阿魯圖《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