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3章(1 / 2)

第1533章

燕雲十六州,自太祖太宗皇帝時期,就迫切的希望收回大宋。

為此,皇帝還御駕親征,結果大敗而歸。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關山五十州不用收,把這燕雲十六州給收回來就行了。

為什麼大宋自建國以來,就屢受外族威脅。不止是因為宋朝軍事孱弱,主要原因還是燕雲十六州落在了人家手裡。

燕雲位於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匯處,從地理位置上講,十分重要,大約是今日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與山西的一部分,分為山前諸州與山後諸州。

十六州對於中原大宋王朝而言,能有效地防禦來自北邊游牧民族的鐵騎入侵,是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一旦失去這十六州,中原王朝無險可守,門戶洞開,整個大宋任由契丹鐵騎的蹂躪。

燕雲十六州的失去,總讓中原統治者如鯁在喉,成了爭奪的焦點,大有失“燕雲”失天下似的。

這一切都因為公元936年,中國後晉的兒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天福三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

宋太祖趙匡胤施行舉措,將每年的財政多出的部分金錢存進“封樁庫”,以積累着收復幽雲地區的資本。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北伐,也都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但都以失敗告終。也讓燕雲之地從防禦北方游牧鐵騎的堡壘變成了契丹帝國南下牧馬的基地,讓中原王朝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

幽燕地區的喪失,殘廢了整個河北的防禦體系,直接導致了“晉漢周宋”四朝在其國都正北,全無地形屏障藩衛,間接導致了晉北陝北防線的尷尬處境。以致塞內外對峙時期,頻頻出現北軍直搗汴梁的國防危機。在晉北陝北活動的大宋西軍與太原守軍,也便只能成為一支被北敵側翼圍困甚至圍殲的軍事力量,喪失戰略機動性。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