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8章
契丹煎餅在《遼史·禮志六》中可讀到:“人日,......俗煎餅食於庭中,謂之薰天。”在庭院中煎餅而食,叫作“薰天”,應當是薰走不好的運氣吧,在古人眼裡煎餅的功力竟有如此之大。
膠東煎餅甲天下,不過那是後來的事了。在大宋朝,宋人將煎餅用於一些特別的節令,如人日、天穿日、乞巧日,煎餅都被派有特別的用場。
而膠州地區,直到明清時期煎餅才真正普及。
孫星雲就是在使遼的時候,見到過契丹的漢人用銅鏊烙煎餅,於是他告訴了趙禎:“陛下,臣出使契丹的時候,見過遼地的漢人用一種叫做鏊子的東西用粟米烙煎餅。這紅薯上磨磨碎,也可以烙成煎餅,而且紅薯烙成的煎餅吃了並不會反酸燒心。”
紅薯產量極高,可是有一個缺點不能作為主食。因為這玩意兒吃多了往往就會反酸燒心,而烙成煎餅以後,雖然難咬口味也差了點,可是吃了以後不會燒心反酸,而且能作為主糧。
“還有這等神奇妙用?”趙禎一聽登時大喜起來,他指着那盤煮熟的土豆:“此物和紅薯差不多,味道卻是各異,它也能烙餅不成。”
孫星雲笑了笑:“馬鈴薯可以炒菜,切成細絲,放上辣椒和醋,味道不錯。而且,而且遼北可種。”
“什麼!”趙禎一驚,遼北,也就是說契丹女真那邊也可以種植?
遼北荒山野林,女真人都是以游牧遊獵為生。不止是女真,還有契丹,以及契丹後面的蒙古都是游牧民族。
游牧是比農耕更要靠天吃飯的,一旦遇到風雪災害,這些異族吃不上飯。那麼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餓死,要麼南下入侵漢人瘋狂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