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必要的,但它是一種發自內心,印證於日常生活的修養,它固然可以評議、比較出一個人修養的高低,但卻不適合拿來比賽,因為畢竟道德修養的目的,在於端正人的行為與社會風氣,而不是與人一較高下來獵取官位或沽名釣譽。
然而這種道德比賽卻確已成為當時的風氣。
再加上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宦官、外戚交互竊柄,更促使士人激憤,太學“清議”更應運而生。
司馬光曾說過:“三代以來,風俗以東漢最美。”這話不錯,但僅止於個人的道德;亦即士人當時的關注、評議之焦點與判準,大多以私德為斷,而缺乏對實際治事能力的考慮。
因此,風俗雖美,但士風虛矯,空談道德,但事功全無,缺乏實事求是之精神;於是乎天下分崩,蒼生飽受流離之苦。
至曹操崛起之時,士人大都均與道德告彆了,其態度呈現一種兩極化的發展:一是由清議轉為“清談”,超乎現實,在亂世中依然瀟灑悠哉遊哉,走向清虛空靈之路;
另一就是由不齒做一個這種空言道德,百無一用的廢物,而反 動為循名責實,隻講求如何強力操作實際政治,而明白宣告道德破產。
赤璧之戰後,劉備占有了荊州和附近諸郡;孫權力量也日益壯大;三國鼎立局麵己基本形成。
曹操要實現統一天下的理想,阻力非常的大。
那時候的他,處處受製,急需要大批的人才來協助自己在這天下亂世之中,取得立足之地,
那狀況,和現在的朱正隻有細微的差彆!
那麼,曹操最後是怎麼快速找到他所需的人才的?
朱正目光閃了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