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都一個意思嗎?”李治撅著嘴巴抱怨似的嘟囔道:“一樣的意思,換個詞說好幾遍。”
“誰告訴你都是一個意思?一個意思為啥說三遍,起強調作用的嗎?”李泰抬手摸摸李治的腦袋,微微一笑:“雉奴,你不能光從字麵上理解意思,那樣就算背得滾瓜爛熟,也是屁用沒有。”
李治眨巴眨巴眼睛,可憐兮兮的小樣又出來了:“那長史就這麼教的,就讓我背。”
“學詩一定要知道詩的創作背景,這首詩是寫的是周宣王即位不久,當時周王朝真是風雨飄搖,四方夷族都要蠶食它,敵人的軍隊打到了離都城隻有三十裡。”
李治的嘴巴一下張得大大的,離都城三十裡?那不是要亡國了嗎?頓時感覺好緊張。
“當時的周宣王手下沒人,手裡沒錢,連續五年大旱、萬民離散。他緊急召大臣們進宮議事,為了方便大臣夜晚進宮,在院裡用樹枝纏繞在木棍上點燃。”
庭燎就是在院子裡點上大火把嘛,這個李治還是懂的,他就饒有興趣的看著李泰,李泰繼續給他講。
“周宣王剛睡下就驚醒,問夜如何其?夜怎麼樣了?到什麼時辰了?身邊人回答,夜未央,就是說還早,沒到半夜呢,你再睡會兒吧,庭燎已經點著了,開始放光了。”
“周宣王第二次醒來問夜如何其?下人回答夜未艾,艾就是儘頭,說明過了午夜了,但是時間還早,不用起來,庭燎正燒得旺,由於夜很黑,所以庭燎顯得特彆亮。”
“周宣王第三次問的時候,下人說夜鄉晨,就是說天放亮了,庭燎還有點光亮不多,人也到齊了,旌旗招展的,可以起來開朝會了。”
“所以說這三段可不是一個意思,隨著時間的推進,緊迫感是層層遞進的。周宣王的三次發問,說明他睡不好,他那種憂心忡忡的心情,你要是能有一點體會,背這個就不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