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東征真的是錯的嗎?不,隻不過是站的高度不同,看到的風景不同罷了。
誰坐到龍椅上,誰都會知道東征有什麼意義,高句麗是大唐周邊唯一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製王國,征高句麗之戰必然占據著整個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
自隋初開始,征討高句麗就成為了國家的一項長遠戰略任務,必須要堅持不懈地執行,儘管多次麵臨失敗、儘管可能導致國破家亡,可是消滅高句麗始終是不能放棄的戰略目標。
李世民知道大唐與高句麗不能共存,這仗早晚都要打,區彆隻是早與晚,沒有打與不打。
大唐如今看起來是太平盛世,但實際上休養生息的還不夠,李世民發布了許多的惠民政策。
身有傷殘者免稅、年長者直接給發錢、到婚齡即成親者給送禮金、被征戰連累的人家按人頭賜絹、因戰因工而傷亡致殘的人給發放賻物......
每一條政策的背後都是從國庫流出的真金白銀,大唐的國庫並不殷實,但百姓生活相對富足,李世民說他這叫藏富於民。
藏富於民的後果就是國庫積攢起來速度很是緩慢,打仗打的是什麼?打的就是錢啊,沒錢哪來的底氣?
所以大家一致認為這仗應該晚幾年再打,等到大唐真正的國富民強了之後,裝備更為精良、兵馬更為強壯,那時打仗的代價會小很多。
再一個剛剛經曆了隋末的大動亂,百姓刻骨銘心的痛有兩條,一個是東征,一個是大運河。
所以大唐自建國以來,小戰雖然不斷、大戰從來不打,大的工程幾乎是零啟動,就是要順應民心、與民休養。
李世民知道民意就是國運,他一向都把民意看得很重要,這一次他要執意東征,為的就是把“逆民意而行”的“錯誤”攬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