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清走了以後,李世民就暗暗的琢磨起李弘泰的事,這人應該不是李泰安排的,是李恪安排的才對。

李泰安排人狀告長孫無忌的話,沒必要提前到府衙走一圈,李恪安排人狀告長孫無忌,是有必要先進宮探探李泰的口風的,如果李泰不願意接狀,他自然是要轉向洛陽來告,如果李泰跟他一條心,在長安告才是上策。

畢竟自己心裡明明白白的知道這是誣告,如果有實證,他絕對會密告,甚至親自來洛陽密告,都不用安排彆人出頭。

李恪憎恨長孫無忌,這是一點都不需要調查的事實,他與長孫無忌恰似冰炭不同爐。

李恪不向長孫無忌下明刀,就是因為打不過,沒彆的原因,也正是因為正麵出手打不過,恨意滔天又壓抑不住,才會使暗招。

李世民怎麼想怎麼是這回事,他深深地歎了口氣,李恪若隻是出於對長孫無忌的私怨,才做下這樁事的話,倒還情有可原,隻怕沒這麼簡單。

他早不起幺蛾子,晚不起幺蛾子,偏挑這麼一個時間節點起幺蛾子,沒點彆的什麼心思麼?

東征在即,皇帝要禦駕親征,長孫無忌若是隨駕出征,無論勝敗都將帶回一份莫大的軍功,軍功不完全是功勞也包含苦勞,隻要去了就是有功,除非他臨陣脫逃或者叛變了,這個可能性無限趨近於零。

如果長孫無忌留守京都,必將是一手遮天、獨霸朝綱,而且他是嫡皇子一係最堅實的後盾,不敢說有他在,李泰一定是安全的,但是隻要有他在,哪怕李泰出了意外,皇太子也依然是嫡皇子的,這一點毫無懸念。

那麼李恪的目的是什麼?阻止長孫無忌立功?長孫無忌立不立功也已經位極人臣了,人家家裡有十個糧倉,你阻止他兩個麥穗的收成,有意思嗎?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