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4章

“詔書總不能下到每一個州縣,不能讓所有的百姓都知道。”李泰輕輕地一笑,補了句:“但是詔書可以下到每一個營房,讓百姓們知道安居樂業、各循其理,奉公守法、各司其職,就是最好的報國之道。”

“你說的有理。”李世民看李泰的眼神裡滿滿的全都是滿意,李泰看問題清晰精準,解決問題也能乾脆利落。

百姓前來捐獻是好意,動機絕對是好的,這是不能打擊的,他們隻是在方式方法上失當,失當的根本原因還是國家大肆征兵鬨的。

從根本上解決這件事,就要讓百姓們知道怎麼做才是對國家有利的,又不能給每一家每一戶下份詔書。

那就把詔書下到營房,百姓們捐獻肯定要去營房捐獻,隻要營房拒收,百姓們自然就不會再來了。

於是李世民立馬親筆寫了份詔書,“高句麗泉蓋蘇文弑主虐民,情何可忍!今欲巡幸幽、薊,問罪遼、碣,所過營頓,無為勞費。”

寫完之後讓人把這份詔書抄寫下來,並貼到營房之外,這一舉果然奏效,百姓們漸漸地就來得少了,於是各種行軍征戰的物資費用減少了一大半。

過了數日,安羅山上的軍械挑撿得差不多了,李世民盤算著東征大計,從頭思量都做了哪些事,還有哪些事該做沒做。

東征絕不是臨時起意,說起來早在數年之前,李世民就曾派郎中陳大德前往高句麗。

名義上,陳大德是唐朝撫慰高句麗的使臣,而實際上卻肩負著摸清高句麗國情、軍事實力和軍事部署的重要任務。

為了摸清遼東軍事實力的虛實,李世民早早的就派營州都督張儉對高句麗占據的遼東地區發動試探性的進攻。

恰逢河水持續上漲無法渡過遼河,李世民又派人率百餘騎兵進入高句麗境內偵察敵情。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