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1 / 1)

第339章

當時,文物商店收貨的出價極低。以“三百件”瓷瓶為例——這種高度約1.48至1.50米、撇口、溜肩、雙螭耳的大瓷瓶,在當時的價格僅為幾元至十幾元不等。

【價格是不是很便宜?真的是很便宜,儘管“三百件”瓷瓶大都產自道光之後,甚至是清末民初,但如此碩大的瓶子,一對僅需十餘元,實在超乎想象!】

當時文物商店的收購條件異常嚴苛,稍有瑕疵即遭拒收。而那些守候在門外的“先行者”則趁機議價,將農民無法售出的貨物截留。京城首批古玩商多數都銘記著那個“追大筐”的時代,它堪稱京城現代古玩市場的“史前紀元”。

京城的古玩市場自古以來便有一個特色,古玩交易與日用舊貨買賣相互交融,解放前的“鬼市”正是這種風貌的寫照。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宣武公園北門興起了一個舊貨市場,每周四開市,恰逢京城宣武區輪休之日。整條街琳琅滿目,既有自行車零件、日常雜物,也夾雜著古玩攤位。

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古玩藝術品交易量的激增,京城湧現出幾個備受矚目的古玩市場。

起初,由於宣武公園古玩市場受到管理層的擠壓,古玩商們被迫向北遷徙,聚集於長椿街國華商場西側。這個市場最初與菜攤混雜,後來卻逐漸發展壯大,後來竟擠走菜攤兒。

當時,擺攤的商販為防範查抄,常在地上鋪一塊布,上麵陳列幾件珍品。一旦風吹草動,他們便迅速抓起布角,裹起寶物逃之夭夭。

與此同時,鼓樓附近也崛起了一個古玩市場,與售賣爆肚等小吃的攤位毗鄰。不久之後,該市場實現了質的飛躍,搭建起專門的棚子,古玩攤蛻變為古玩店。然而,遺憾的是,這個市場經營數年卻始終未能獲得文物部門的正式認可。

大約在這個時期,由於市場管理等多重因素,古玩商們突然發起了一場“十字軍東征”,幾乎是集體向東遷徙至朝陽區的沙板莊——那片曾經雜草叢生的土地,如今已成為京城古玩城的所在地。

與此同時,距沙板莊西北不遠的一片土坡上也興起了一個市場,這便是現今潘家園市場的前身。

那時,外地的攤販手提筐籃、背負麻袋,每逢周日便彙聚於此擺攤設點。市場迅速繁榮起來,沙板莊與潘家園形成了良好的呼應,共同見證了京城古玩市場邁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與此同時,政府監管部門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從以往的嚴厲打擊逐漸轉變為因勢利導,基本上承認了市場的合法地位。

隨著時間的推移,沙板莊蛻變成為京城古玩城,而潘家園更是發展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古玩舊貨集散中心。

這裡每天吸引著六七萬尋寶者和遊客前來觀光遊覽,其中不乏超過一萬名外國友人,共同探尋著曆史的痕跡與文化的瑰寶。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