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1 / 2)

第342章

如果是在2024年,這些《新青年》雜誌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曆史了。然而,它的價值並非單純在於歲月的積澱,而是深植於其在那個時代所承載的非凡意義。

胡適曾如此評價《新青年》:它是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珍稀報刊之一。

的確,儘管這套刊物隻短暫存在了十一年,且在後世評價褒貶不一,但無人能否認,它在推動華夏社會向現代化轉型的進程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在後世,雖然各大圖書館或博物館中零星保存著《新青年》的刊物,但想要找到一整套完整無損的11卷、共63期,卻實屬罕見。當然,也許在某些藏家手中,依然珍藏著這樣一整套完整的《新青年》,隻是未曾公之於眾罷了。

其實,這套刊物的經濟價值倒在其次,更為關鍵的是它在曆史上的崇高地位。毫不誇張地說,它堪稱華夏新文化運動和思想啟蒙的旗幟。

陳du秀、李da釗、瞿秋白、魯迅、胡適、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沈尹默、茅盾、高一涵......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甚至如雷貫耳的名字,都曾在這套刊物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筆觸。就連那位偉大的領袖,也曾在此發表過文章。

“這套《新青年》,必須拿下!”王朗在心中默默地想道。

然而,即便決心已下,王朗仍不免感到困惑:如此珍貴的刊物,怎會出現在這裡?而且是一摞接一摞的出現,仿佛是從某個珍藏這套刊物的博物館或圖書館中,因搬遷而被清理出來的一般。

“嗯?博物館搬家?”這個念頭在王朗腦海中一閃而過,隨即勾起了他曾在網上看過的一個故事。

講述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古玩市場上突然湧現出大量珍貴文獻資料、古舊書籍以及珍稀手稿的奇聞軼事。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