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朱琛菥(朱應堦)叩見小王爺!”
看着面前的朱琛菥、朱應堦,朱由崧趕快把兩人都扶了起來:“都是太祖的子孫,不必跪了,我們以兄弟、叔侄相稱就行了。”
伊王系的譜系是顒勉諟訏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胄選,昆玉冠泉金,所以朱琛菥應該是朱由崧的堂弟、朱應堦是朱由崧的堂侄,當然,因為彼此的血脈關係已經很淡了,所以,所謂兄弟和叔侄更像是一句套話。
不過,朱琛菥、朱應堦也就十歲,只比朱由崧大了一歲而已,家庭出身也不好,沒什麼見識,並不知道朱由崧其實是在說客氣話,所以一臉乖巧的應道:“見過兄長(叔父)!”
自食其果的朱由崧只好假笑的問道:“你們兩個在藝塾還過的好嗎?”
朱琛菥應道:“回兄長的話,老師雖然嚴厲,但同學還很友善!”
朱應堦說了句實話:“吃的沒在王府好!”
沒錯,王府是三餐必有一頓有葷腥,而藝塾這邊只是管飽,而所謂的葷腥多用豆製品所替代了,在節約了開支的同時,自然是比不得王府的。
而且,除了葷腥不足外,紙張的供應也不如王府,不但數量減少了,而且紙的質量變差了,更多的時候,學生們要用毛筆沾水在課桌上書寫,而不是沾墨后直接寫在紙上。
好在,除了這兩項以外,其他的福利削減的不多,再加上十歲兒童的注意力還沒有集中在物品供應方面,所以朱應堦目前只抱怨吃的變差了。
朱由崧鼓勵道:“把書讀好了,等分班時進了內舎就會有好吃的了!”
管墨藝塾頭三年是不分舍的,三年之後,分內外兩舍,內舎讀八股,外舍學工商技術,但名義上,內舎會跟外舍分離,然後以洛北書院的名義存在。
朱應堦被糊弄過去了,朱由崧便讓他和朱琛菥一起退下,但此時就聽朱琛菥問道:“兄長,聽我爹娘說,朝廷不讓我等朱氏子弟為官,也不能經商和作為工匠,如此一來,不知我等讀書還有什麼用?”
朱由崧深深的看了朱琛菥一眼,然後現在回答道:“李太白說過,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儘管有些小阻礙,但讀書肯定要比不讀書的好。”
朱由崧是準備讓朱琛菥、朱應堦與萬世、錢祿一樣,日後為《毬報》工作,或主筆,或編輯,但現在卻不用跟他們倆說明白,正所謂天不救人人自救,只有兩人真正讀出點效果了,朱由崧才會安排他們,否則,一切休談,只當自己做了善事。
朱琛菥反覆把朱由崧的話咀嚼了幾遍,這才與朱應堦一起退了下去,等兩人離開后,朱由崧問藝塾山長邵存英道:“生徒們的情況如何?”
邵存英答道:“很好,又不太好!”
朱由崧奇怪道:“此言何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