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邵存英解釋道:“常言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些孩子一個個頗有毅力,讀書極其刻苦,但問題是,讀的太好了,總不至於三年後全部歸入內舎吧,這就與小王爺您的辦學宗旨相違背了。”
管墨藝塾第一期一共公開招生了五十七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貧民家的孩子,知道自己不努力就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讀起書來只差發懸樑錐刺股了,但這就事與願違了。
朱由崧也有些吃驚,但仔細一琢磨,便笑了起來:“這是好事,真能教學出幾個秀才、舉人,王府實際是賺了,至於三年後的外舍嘛,總不至於年年招生,年年都有這麼多聰明孩子吧。”
朱由崧自己的年紀不大,但說起孩子幾個字來,一點也沒有違和的地方。
倒是,邵存英擔心道:“可是這麼一來,錢財上就有些緊張了。”
錢是英雄膽,邵存英擔心的地方,對於現在財源廣進的朱由崧來說卻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必擔心,只管藝塾這邊用度不足了,只管報與我知,錢,我來解決。”
說到這,朱由崧話鋒一轉:“當然,也不可能人人如龍,所以,考核還是要嚴格一些,原則上最多二成的生徒能進內舎,如果只是意外在大考上發揮不佳的,或可以給個機會,允許其復讀一年,然後再看結果。”
邵存英應道:“學生明白,寧缺毋濫。”
解釋一下,邵存英口中的學生,可不是把朱由崧當老師的意思,而是秀才的自稱。
朱由崧點頭道:“在內舎來說是寧缺毋濫,在外舍來說,應該培養他們精益求精。”
邵存英還在琢磨怎麼精益求精呢,朱由崧問道:“今日可有人過來鬧事嗎?”
邵存英回應道:“小王爺已經教訓了府學和縣學那幫茂才,殺威棒的效力尤在,自然沒有身着青衫之輩前來胡攪蠻纏!更何況,學堂已經把名字改成藝塾了,他們想找麻煩,也沒有理由啊,倒是有個別潑皮和乞丐時常在藝塾外逗留,不知是何原委。”
顯然,何之浦暴斃的消息也已經傳回洛陽了,那些秀才得知何氏父子的下場,一個個如驚弓之鳥一樣,尚且擔心福王府找他們后賬還來不及呢,又如何能冒頭出來為難管墨藝塾呢!
“潑皮和乞丐?”朱由崧聽罷,衝著李諳吩咐道。“李伴伴,記得跟顧鑫說一嘴,讓縣衙那邊警告一下城中潑皮,別讓他們騷擾了藝塾;至於乞丐嗎?”
朱由崧陷入了思索當中,沒錯,朱由崧準備搞一次大的行動,徹底清理了城中的乞丐,將其中的團頭加以嚴懲,然後將乞丐收容起來,一部分年長的將作為福源號(或其它屬於他名下企業)的勞工,另外一部分年紀尚小的這可以作為《毬報》的報童!
只是,這不是眼下要辦的事,畢竟朱由崧不是所有人的救世主,他也沒有能力在立足未穩的情況下,全面出擊,所以,對於乞丐,他現在只能暫時放一放了。
“跟寧虎說一聲,調幾個護衛來守住門戶,防止有人拐賣生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