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大明朝廷吵吵嚷嚷的,為了是不是要加征遼餉爭論不休,但后金這邊卻不會因為大明朝廷沒有得出結果就在一邊干看着,保持什麼君子風度。
這不,當年七月,后金軍又破鴉鶻關而入,進犯清河城,清河城守將,參將鄒儲賢、援遼游擊張旆等一眾兵將戰死沙場,清河城失陷,周圍近萬百姓被后金掠走。
相關消息傳到北京,大明的朝臣們這才意識到,后金正在有條不紊的實施寇邊計劃,用掠走的漢民增加自身的農業生產能力,用奪自明軍的甲胄和兵器武裝自身軍隊,所以,不能再給后金髮育的機會了。
既然大家有了共識,那麼關於是不是要徵收遼餉的爭議就此有了結果----明廷決定自明年起徵收遼餉,預征額度為每畝加派白銀3厘5毫。
錢既然有了“着落”,各地明軍便開始源源不斷的調往遼東。
日後在《明神宗實錄》里,兵部尚書黃嘉善在奏疏里記錄了兵力徵調的情況:(萬曆四十六年六月甲寅)遼東全鎮額兵不過六萬,除城堡、驛站差拔外,實在僅兩萬餘,又各有防守之責;今合薊鎮援兵僅三萬餘,選調宣大、山西、延寧、甘固七鎮兵馬一萬六千,薊鎮各營路兵丁數千,遼鎮召募新兵二萬,通共未滿八萬。
不過除了千里迢迢從延安、寧夏、甘肅、固原等地調兵以外,明廷還派人前往朝鮮調集軍隊參戰。
之所以連朝鮮軍隊都要調集,一方面是,三大征中的朝鮮之戰結束后,為了防備日軍可能的再次入侵,朝鮮軍隊的面貌已經有了極大的改善,戰鬥力相較壬辰戰爭前有了極大的提高,或可以配合明軍作戰。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麗軍只要越過鴨綠江就能攻入后金腹地,其補給線比明軍短了許多,有利於合圍作戰。
但更關鍵的是,調動朝鮮軍隊,不用大明的軍費,可以節省寶貴的資金。
既然兵也有了,那接下來一步就是選將了----大明在英宗之後,以文御武已經是常態了,所以哪怕一些指揮還是需要由武官來負責,但最高指揮權卻只能掌握在文官手中----故此,所謂的將,那必須是一名高級文官。
可是因為三大征之後多年的國內和平,所以到了萬曆四十六年,曾經有軍事經驗的文官已經是鳳毛麟角了,所以明廷經過廷推,提名楊鎬出任遼東方面的總指揮官----遼東經略。
經略並不明會典上明確的職官,事實上,這個詞是動詞,“經營軍務負責攻略”的縮寫,也因此,經略與巡撫、總督、督師一樣都不是正式的官職,而是某種兼職,具體顯示這位經略品級和權力的,還是他自身原有的職務。
一般來說,巡撫不太有兵部加銜,總督會有兵部侍郎的加銜,而地位在總督之上的經略則肯定有兵部侍郎及都察院的管弦在身,至於督師,那身份就更高了,必須有兵部尚書的加銜,而廷臣們這次廷推的楊鎬,身上就有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的頭銜。
即楊鎬是以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的身份,“經略”遼東軍務的。
說到楊鎬這個人,倒也是河南人,跟原大學士沈鯉的關係很近,也參加過朝鮮之戰,但問題是在朝鮮之戰中的表現不好,不但有蔚州大敗,而且還虛報過戰功,因此曾經受到明廷的處分,那麼為什麼這次廷推偏偏選了這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