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難道是明廷一個能打的文官都選不出來了嗎?
其實並非如此,偌大個大明,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能打的文官多少能找出一兩個的,譬如熊廷弼就是其中合適的一員,而近十年來,擔任遼東巡撫一直也有趙楫、張悌、李炳、楊鎬、張濤、郭光復、李維翰等七人,為什麼不選他們呢?
但問題是,張悌此時跟萬曆皇帝鬧意見,致仕回鄉了;郭光復意見死於任上不用考慮;趙楫是因為著名的寬奠六堡事件被罷,李炳因為長定堡失事被罷,李維翰正是撫順失陷待罪人,都不可能;而張濤任內發生了努爾哈赤質子事件,這個事後來被認為是嚴重的戰略誤判,再加上本人年紀也大了,在四十六年年底就死了,也不可能。
所以這麼一排下來,最有可能產生經略的歷任遼東巡撫,不就只剩一個楊鎬了嗎。
那熊廷弼為什麼不可能呢?
一個很荒謬的原因。
時任翰林院簡討的丁紹軾公開宣稱“今日遼之屢敗,果無人乎?今則所倚靠者止有熊廷弼一人而已矣。嗟乎,廷弼誠可恃也,而堂堂天朝豈祗靠一人之力乎?”
對,就是堂堂天朝不可仰仗一人,所以,熊廷弼便被排除在外了----當然,熊廷弼的資歷較楊鎬差了不少,也是關鍵。
既然連熊廷弼都被排除了,可不就只有楊鎬可選了嗎?
也有人會說,未必一定要找了解遼東的,這樣選擇範圍不是大了嗎?
之所以不選擇不了解遼東的文官,原因也監督,因為沒有時間給這位了解遼東了。
同樣是在日後編撰的《明神宗實錄》里,記錄了當時作為內閣首輔的方從哲的論述:“自奴酋入犯,撫順失守,各城堡敢戰之將、精銳之兵,皆為總兵調去,同時陷沒,所遺者不過守城軍士耳。敗報一聞,人人膽喪,即固守且不能必,敢望其列營對敵,以遏狂虜之鋒乎?今塘報三日不至,道路傳聞遼陽、廣寧俱以被圍。儻此信果真,廣寧離山海只五百里耳,烽火達於近郊,門廷何能禦寇?時勢至此,可不為之寒心哉?”
沒錯,多年文恬武嬉之後,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已經讓明廷上下慌了神,根本來不及再給誰慢慢了解遼東局勢的時間了,所以,拉進籃子就是菜。
“適見吏部會推兵部侍郎楊鎬,即眾議欲用為經略者。蓋本官昔巡撫遼東,熟諳虜情,威名素著。此時起用,則遼人可恃以無恐,即醜虜聞之,亦且懾服而不敢動,收宿望以救危邊,所系尤為不小。”
楊鎬也就此光榮上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