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三路夾擊后金的策略失敗之後,熊廷弼的態度趨向於保守,與主張積極進取的王化貞之間的矛盾也日趨激烈,而在大明朝堂這邊,雖然天啟帝已經前後向遼東撥付了數百萬的內帑,但如今內庫和國庫一樣都已經空乏,所以也迫不及待的希望能夠以最小的代價、最快的速度平息遼東的危機,故此,朝堂這邊的態度便自然而然的傾向於了主張對后金實施進攻的王化貞這邊。
於是,王化貞“所奏請無不從,令無受廷弼節度”,而熊廷弼的奏請則“事多齟齬”;到最後更是出現了,作為下屬的王化貞統領廣寧周邊十四萬明軍(實數大約10~11萬),而身為長官的熊廷弼手中只有5000人的尷尬局面。
但王化貞屬於那種口號喊得很響,實際沒有辦事能力的官,其在任上“一切士馬、甲仗、糗糧、營壘俱不問,務為大言罔中朝”,並還幻想着“以不戰取全勝”。
甚至在天啟二年正月初六那天,王化貞還上疏說:“願以六萬兵進戰,一舉蕩平······”
而在同一份奏疏里,王化貞還故意給熊廷弼下套,說什麼:“臣又願與經臣約,怒蛙可式,無摧戰士之氣,勞薪可念,無灰任事之心······”
在王化貞這篇堂堂皇皇的大話蠱惑下,以王化貞座師葉向高為首的明廷高層不禁喜形於色,認為殲滅后金指日可待,便委於王化貞“便宜行事”的權力,徹底置熊廷弼於架空的狀態,此時,大權在握的王化貞便布置部將,準備東渡遼河,進攻遼陽和瀋陽。
然而,就在王化貞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時候,努爾哈赤也做好了進攻遼河以西地區的準備,這不,天啟二年正月未過,后金便遣派五萬軍隊渡河攻擊要點西平堡。
王化貞問詢,便派出總兵官劉渠、祁秉忠率軍去救援西平堡,同時又派孫得功率廣寧兵出援;然而在孫得功之後,刻意貶低后金戰力以至於自己都相信了的王化貞並沒有進一步增派援兵,這就讓孫得功產生了王化貞故意要讓自己送死的判斷。
天啟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劉、祁、孫三部援軍抵達距離西平堡不遠的平陽橋,結果與圍點打援的后金軍正面接戰,劉、祁兩部陷入苦戰,但孫得功部卻在與后金軍稍一接觸便不戰而逃。
在逃回廣寧的路上,孫得功得知劉渠和祁秉忠力戰而死,生怕回到城中被拿問的他便一面派親信聯絡后金、準備投降,一面又在抵達廣寧時率部高喊后金軍已至城下、“軍民宜早剃髮歸順”的口號,導致了“一城轟然、爭奪門走”的亂局。
此時,若是王化貞能出面穩定人心,組織城內部隊鎮之以靜的話,廣寧未必會輕易失守,但王化貞卻倉皇的搶先逃出廣寧城,如此一來,城內大軍便在無人主持大局的情況下,一鬨而散了;而此時,孫得功派去聯絡后金方面的信使根本還沒有與后金方面接觸上,直到兩天後,屯兵沙嶺一線休整的后金軍才姍然的開入了已經空無一人的廣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