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5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013 字 1個月前

第1095章

朝鮮國王李倧一面倉皇出逃,一面遣使向明朝和毛文龍請罪,說導敵不是自己的主意,而是臣子所為,請求援救。

天啟皇帝接到朝鮮的求援后,認為朝鮮雖然協助后金,但不應該計較屬國的過錯,才是天朝氣量。於是下詔給毛文龍,是什麼"奴兵東襲毛帥,銳氣未傷,深慰朕懷。麗人導奴入境,固自作孽,但屬國不支,折而入奴,奴勢益張,亦非吾利。還速諭毛帥相機應援,無懷宿嫌,致誤大計",讓毛文龍立刻整軍出戰,救援朝鮮。

毛文龍接到詔書以後,不顧東江鎮糧餉短缺的隱患,毅然率部進入朝鮮,反擊后金大軍。

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中,東江鎮官兵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每日"拉死屍為食",仍在毛文龍的激勵下,頑強作戰,與后金軍在宣州、晏庭、車輦、義州等地反覆拉鋸,並在瓶山一線重創后金正藍、鑲白兩旗,給予了后金軍極大的殺傷。

更讓后金雪上加霜的是,隨着天氣逐漸轉暖,河流化凍,侵朝的后金軍似乎已經陷入了東江鎮和朝鮮義兵組織的天羅地網中。

然而,關鍵時候,被迫逃亡到江華島躲避的朝鮮王廷卻利用這一局面與后金方面達成和平;已經進退兩難的阿敏,立刻抓住了這個機會,與朝鮮方面達成了“江都會盟”,約定朝、金結為兄弟之邦,雙方各守邊境,后金撤軍,永不南下。

朝、金和約達成后,朝鮮官府立刻通知各地義兵停止對后金的襲擊,同時禁止義兵幫助東江鎮,正是朝鮮方面對東江鎮的又一次背信棄義,這讓讓后金軍得以帶着從朝鮮搶掠來的財富衝破了東江鎮和朝鮮義兵組織的包圍,返回了后金控制區。

"丁卯之役"使得阿巴海用軍事手段解決東江鎮明軍的戰略徹底失敗了,他不得不轉而尋求外交和政治手段解決的途徑,"通款崇煥,求殺文龍";但是,他至少利用明軍削弱了牛錄比自己還多的(阿敏的)鑲藍旗、(阿濟格的)鑲白旗的實力,解除了此二人對其汗位的威脅,可以說,無論后金"丁卯之役"在軍事上成功與否,對阿巴海個人來講,都是勝利的。

對於明朝來說,"丁卯之役"使得擁有數萬驕兵悍將的鑲藍旗精銳喪盡,即使休整兩年也未恢復元氣,其餘參戰後金軍也多有損失。是為明軍與后金交戰以來,所取得的最重大勝利,而這又是在明軍極為艱苦的環境下所取得的,更加可貴。

對此,登萊巡撫李嵩評價說:"奴以十萬之眾蹂躪東江,毛文龍乃能於狂烽正熾之際,奮敵愾迅掃之威······毛帥之功於是乎不可及矣!"

而在“丁卯之役”中損失最大的朝鮮方面也愈發的敵視后金了----雖然,這並不妨礙朝鮮向後金提供歲貢----但這恰恰又為後來爆發的丙子之役預埋了伏筆······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