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7章
水師抄襲敵軍後路,聽起來像一回事,但水師是深入了遼河,還是深入了大小凌河?是在那搖旗吶喊了,還是真的上陸攻擊后金軍的運輸隊了?有沒有戰果啊?陸師都打不過後金軍,水軍能幹挺對方嗎?
第四波:且令王喇嘛諭虎酋領賞夷,使貴英恰率拱兔、乃蠻各家從北入援,無所不用其力。
讓蒙古人助戰?蒙古人會為大明火中取栗嗎?就算能,時間來得及嗎?時間來得及,蒙古人又有多少戰力,能牽制多少后金軍呢?
因此除了第一波出擊後生死未卜的200死士是實打實的出擊了,其餘全部都是敷衍文章,可光憑200人能在數萬人的敵軍面前敢什麼?換成人人都是高達還差不多是回事。
或許是怕被人看穿虛實,攻訐自己敷衍了事,所以民科軍事專家很快又搞了第五波援兵:適內臣孫茂霖、總兵滿桂統關兵一萬到,亦非當夷者,今於萬中選二千,關外選二千,共四千,為奇兵,令尤世祿、祖大壽督兵抄道而東闌出敵後擊之,此行決一死戰,或可得志。
可滿桂卻在後來對此描述道:“臣於五月十一日聞敵兵已至閭陽,即帶領標下並馬步軍三營官丁星馳出關策應,隨接撫臣袁崇煥二次手書,初令臣守前屯,再令臣守中前所。臣所收斂中前所軍民並安插官兵已定,隨聞敵圍報急,於十四日到寧,時蒙兵部札副,奉旨令臣駐札前屯。臣以救援為急,不敢退回,撫臣面雲彼兵數萬,我兵萬餘,寡不敵眾,只在相機解圍······”
兩相對照,結論已經呼之欲出了,一萬人是寡不敵眾,四千人是或可得志,什麼邏輯?
既然邏輯不通,而錦州又不能不救----出兵錦州,修錦州城都是民科軍事專家的主張,出了事,救不了,那責任就是民科軍事專家的----所以,在錦州被圍15天後,民科軍事專家憋出來了一個主意。
於是,這位民科軍事專家首先做了個自我檢討:“奴子妄心驕氣,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虜而厚其與,彼即攻西虜而伐我之交;我藉鮮為牽,彼即攻鮮而空我之據;我藉款愚之乘間亟修凌、錦、中左以扼其咽,彼則分犯鮮之兵而撓我之築。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
這不,民科軍事專家想聯合蒙古人,但后金方面就攻打蒙古而破壞了蒙古和明朝的交情;想借朝鮮作為牽制后金的一顆棋子,后金就馬上攻打朝鮮來削弱大明的盟友,斬斷大明的臂膀;想趁着議和來愚弄后金,趁這個間隙修築大凌河、錦州、中左所三城來扼制其咽喉,后金就分了一部分攻打朝鮮的兵來騷擾我築城;所以,不是民科軍事專家無能,實在是后金太聰明了,事事洞察了民科軍事專家的用意,讓民科軍事專家的圖謀化為泡影。
可光承認錯誤並不能解決眼下錦州被圍的困境,所以,接下來這位民科軍事專家指出了堡壘推進戰略本身存在的弊端:“若錦失,奴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彼時罄天下之力與之爭於關前,何如及今與之決於寧錦?”
這話聽起來頗有些道理,然而,這個堡壘推進戰術不是民科軍事專家鼓搗孫承宗搞出來的嗎?現在算是發現問題了?好,發現問題也好,可怎麼又提出立刻與后金決戰了?還胡說什麼在寧錦決戰比在山海關決戰好的混賬建議,要麼是真的不懂拉長敵方補給線的兵家常識要麼就是徹徹底底的居心叵測了。
但對於民科軍事專家來說,他已經把矛盾上交了,若是朝廷不批准進行決戰,那他也可以順理成章的不出兵救援錦州了----這就等於把鍋甩給了明廷,真真是空前絕後的甩鍋高手----如果明廷同意決戰,那以他的資歷是不可能出任最高指揮官的,自然也就不用為更大的失敗負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