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0章
明天啟七年(后金天聰元年、西曆1627年),歲在丁卯,當時,后金派遣阿敏率部征伐朝鮮,迫使朝鮮與后金結成“兄弟之國”,並開放義州中江與后金互市,日後每年向後金輸送“歲幣”。
但此後朝鮮與后金的關係並不融洽,兩國外交摩擦集中於幾下幾個方面:
俘虜問題:儘管后金釋放了丁卯之役中大部分朝鮮被擄人口,但仍有上萬人被后金扣作人質,要求朝鮮或以後金逃人交換、或以米糧贖回,朝鮮被迫選擇後者。
逃人問題:丁卯之役結束當年十二月,阿巴海就指責朝鮮不遣返后金逃到朝鮮的人員,朝鮮答以逃人所剩無幾;崇禎四年(天聰五年、西曆1631年)、崇禎六年(天聰七年、西曆1633年),阿巴海又兩度就逃人問題向朝鮮施壓,朝鮮才遣返了部分后金逃人。
犯越問題:丁卯之役后,朝鮮邊民屢屢越境采參,后金亦侵入朝鮮境內屠殺漢人難民,兩國互相指責對方“犯越”,即非法入境。
開市問題:朝鮮自崇禎元年(天聰二年、西曆1628年)同后金開市於義州,但在時間、價格、場所上多有爭端,如原約為春秋開市,然而後金後來又要求夏季也開市,兩國為此一直僵持;價格方面兩國也按各自有利價格而爭論;場所上,后金要求咸鏡道會寧也開市,朝鮮堅持拖延不開。
歲幣問題:阿巴海嫌棄朝鮮的禮物偷工減料,崇禎四年(天聰五年、西曆1631年)朝鮮在春秋兩次納歲幣時,皇太極都乾脆拒絕接受;翌年,皇太極派人通知增加“歲幣”種類和數額,李倧僅同意其新定數額的十分之一,以金銀、牛角、倭劍等不是朝鮮的特產為由拒絕獻出,其後兩國互相指責背棄盟約,引發關係緊張。
當然,最要害的問題在於朝鮮在明金之間的曖昧關係,即朝鮮一面稱臣明朝(事大)----朝鮮在丁卯之役后並未斷絕同明朝的宗藩關係,仍舊遵奉明朝正朔,年年遣使渡海朝貢北京,明朝亦不時派遣敕使來朝鮮;此外,丁卯之役后第二年,后金層要求朝鮮提供船隻以討伐東江鎮,李倧拖了三天才見后金使臣,然後對他們嚴正表示:“明國猶吾父也,撫我二百餘年,今征我父之國,豈可相助以船?船殆不可借也!”----又一面與明的敵國后金修好(交鄰),這就讓后金方面有些忍無可忍了。
只是,當時后金的全部力量為明朝和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所牽制,所以一時間也奈何表面尚且恭敬的朝鮮不得。
崇禎八年(后金天聰九年、西曆1635年),獲得了林丹汗之子額哲奉上的大元國璽的阿巴海意圖稱帝,便派人抵達朝鮮,要求朝鮮國王向皇太極勸進,結果引發朝鮮國內輿論的嘩然----在中國歷史上,稱帝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象徵著正統、正朔以及四方小國的臣服----成均館儒生金壽弘率138人聯名上疏,請求“斬虜使、焚虜書”。
沒錯,原本,朝鮮在丁卯年被后金按在地上摩擦后,就對被迫成為後金的“弟弟國”敢到十分委屈了,現在還要進一步矮化為對方的臣屬,以“文明”屈事“野蠻”,自然是當時懷着“大明第一”、“老子第二”想法的“正經”朝鮮人所不願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