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1章(1 / 1)

第1601章

然而不管朝鮮內部輿論如何喧囂,但后金的實力遠強於朝鮮,所以,朝鮮還是委委屈屈的派人參加了皇太極稱帝的儀式;不過,朝鮮使者羅德憲、李廓明確拒絕在典禮上行跪拜之禮----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認皇太極的皇帝身份,也不承認朝鮮是清朝的藩屬----這下可就激怒了皇太極,因此他下令將兩個使者驅逐出境。

在驅除羅德憲、李廓兩名使節的同時,皇太極還給他們一封國書,內中以“大清皇帝”身份稱呼朝鮮為“爾國”,並要求朝鮮國王立即送子弟為人質。

待羅、李兩人在朝鮮朝堂上將這份國書的內容宣示於眾后----其實,羅、李在回到朝鮮前就丟棄皇太極的國書,現在宣讀的只是他們謄抄默記的內容,不排除有添油加醋的可能----朝鮮再次舉國嘩然。

清崇德元年(大明崇禎八年、西曆1636年)六月十七日,李倧向清朝發出“檄書”,強調“敗盟”責任在清方,兩國關係瀕臨破裂。

按說這個時候,朝鮮應該加強戒備,防禦清軍可能的進攻,但問題是,朝鮮國內的黨爭可比大明厲害的的,因此哪怕是國家已經面臨了被他國入侵的威脅了,朝鮮內部依舊有人“主和”、有人“斥和”,彼此無法形成合力。

最終,朝王李倧還是在“主和”派的影響下,決定維持與清朝“兄弟之國”的狀態,所以他派出使者試圖向清廷闡明朝鮮的態度,緩和雙邊關係。

可沒成想,已經通過密探了解到朝鮮中樞動向的皇太極,拒絕接受朝使朴仁范等人所攜國書,並對朝鮮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朝鮮於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前送王子、大臣來“更定和議”,否則清軍將“大舉東搶”。

消息傳回朝鮮后,朝王李倧痛苦地對臣下說道:“欲為守御之備,則形勢如此;欲為羈縻之策,則名士輩皆曰不可。賊來而已,將如之何?”

這番話,表達了李倧既無力防備清軍入侵、又面臨斥和派(所謂“名士輩”)輿論壓力的進退兩難之境。

最終,腦袋清醒的李倧還是頂住朝中斥和派的壓力,又派朴蘭英出使清朝,但在朴蘭英北上途中,丙子之役就爆發了----崇禎九年十月,破關攻入明境北直隸的清軍滿載着劫掠來的百姓和財物回到了瀋陽,鑒於此次征明期間,並未與明軍主力發生大規模的戰鬥,清軍上下近乎沒有什麼損失,所以在安排部隊稍事休整后,皇太極於當年十一月十九日召集眾臣於篤恭殿上集會,期間皇太極正式宣布將親征朝鮮,以懲罰朝鮮“敗盟逆命”之罪······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