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2章
清崇德元年(大明崇禎九年、西曆1636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皇太極祭告天地、太廟,“告征朝鮮之由”----列舉了朝鮮在薩爾滸之戰時“助明來侵”、在遼瀋之戰後“招誘遼民”、在丁卯之役后“屢敗盟誓”等罪狀----十二月一日,外藩蒙古的兵馬趕到了盛京;於是,皇太極便安排鄭親王濟爾哈朗留守盛京,武英郡王阿濟格駐牛庄、饒余貝勒阿巴泰駐海城,以防備明軍,自己則祭堂子誓師,正式出發進攻朝鮮。
十二月三日,馬福塔、勞薩等率領300名偽裝成商人的清軍率先從沙河堡(遼寧鞍山沙河街道)出發,5天後(1637年1月3日),這支清軍渡過結冰的鴨綠江攻入朝鮮境內,就此揭開了丙子之役的序幕。
丁卯之役后,鑒於沿路諸城輕易失守的局面,朝鮮中樞擬定了“讓出大路、修築山城、配以火器”的縱深防禦戰略,並移義州府治於白馬山城、移平壤府城於慈母山城、移黃州府治於正方山城、移平山府治於長壽山城。
同時,朝鮮方面還根據漢城城市面積較大,難以防守的特點,做出了強化江華島(江都)和南漢山城兩大要塞的防禦工事的決定。
朝鮮中樞擬定上述戰略的目的在於堅壁清野、設險守城、打持久戰,最終等待數量眾多的勤王部隊或明朝外援的到來,並寄希望於敵軍久攻不下后的主動撤退;因此根據上述戰略朝鮮軍龜縮各地山城,不敢阻截,結果致使清軍前鋒部隊一路高歌猛進,如入無人之境。
此外,朝鮮王廷還誤判了清軍的動向----朝鮮當時已經派出了新的使節前往盛京,因此並不以為清廷會真的出兵朝鮮----這不,當年十二月十二日,朝鮮朝廷接到義州府尹林慶業驚呼鴨綠江邊“賊兵瀰漫”的馳啟,但未引起足夠重視,判斷只是清軍在邊境耀武揚威的“脅和之計”而已;直到十二月十三日,接到都元帥金自點“賊兵已到安州”的報告后,朝鮮高層才發現了問題大條了。
朝王李倧這才緊急召見大臣,商討對策。
領議政金瑬主張火速徵兵,並請李倧臨幸江華島,以避讓清軍鋒芒。
但李倧認為清軍不會深入朝鮮腹地,只是因為金瑬堅持請求,李倧才勉強答應前往江華島躲避,不過李倧依舊不同意王世子南下號召勤王之軍,僅僅同意奪情起複沈器遠為留都大將,留守漢城。
當年十二月十四日,朝鮮朝廷接報清軍前鋒已過開城,仁祖這才“定去邠(註:周太王去邠遷岐以躲避戎狄的典故,指遷都)之議”,並安排金瑬之子金慶征、李敏求等護送世子嬪姜氏(愍懷嬪)和鳳林(後來的朝鮮孝宗)、麟坪兩大君以及廟社神主先行出發。
李倧決定逃亡江華島的消息一經傳出,漢城頓時“上下皇皇,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滿城百姓的哭聲反過來又刺激了李倧,所以,猶豫不決的他,直到當天用過午飯後,才決定轉移。
當日未時,仁祖及王世子李等出發前往江華島,剛走到崇禮門(漢城南大門),就聽說清軍前鋒部隊已抵達漢城西郊的弘濟院,駐防此處的朝鮮訓練都監將官李興業率領的騎兵80多人已經被清軍擊敗的消息。